-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莩东‘拜玄 2014年第11期
宋明理学与古代文学观念从工具到本体的演进
李双华
[摘要】国人对文学的理解长期笼罩在文章观念之下。其实文学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的审
美本性推动文学逐渐走出文章观念的束缚。从最初关注文辞。到魏晋关注作者,宋元以后关注人生和人的精
神,进入纯粹审美境界。从文辞技艺演进为本体性的文学,呈现出人类审美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在这一进
程中.宋明理学高举伦理精神大旗。积极切入日常生活,为文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f关键词】文章 文学 理学 审美
1-0148—05
[中图分类号]1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4)1
宋明理学固然有阻碍文学发展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文学发展的一面,人们对其阻碍的一面谈论较
多,而对其促进的一面则议论较少。理学影响并推动文学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在古代文学观念的
演化过程中,理学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以期探明其发展轨迹。
一、从文章之学的文学到承载道统的文学
古之“文学”非今之文学。《论语·先进篇》中所谓“文学子游子夏”,其“文学”指“文章博学”。
学以文显,其重点在学而不在文。单称“文”,亦指“学”,即学术。孔子称颂尧日“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此“文”实指礼仪制度。固然,无论学术或制度均须文辞表述,文辞亦为文之基本义。
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指即为文辞、文章。以后文辞之义渐显,
文与学渐分,文则偏于文辞之义,多指文章,文章重文辞;而文学仍指学术。至范哗《后汉书》有文苑
传,萧子显《南齐书》有文学传。此时文学亦始指文章。此后意义渐转,文学实指文章。言某人能文学
即指其能作文章。其时又有文笔之辨,如刘勰云:“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
有人认为:笔重在知,文重在情。如萧绎日:“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讽
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1l魏晋以后,极重文采,有纯文学意味的作品大量出现,系
统研究文辞写作的论著纷纷问世.故有人谓之“文的自觉”时代。此时,人们较多关注文学的创作主
体。曹丕论文便以作家为中心,陆机则进一步关注到作家的创作过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
其用心”.并对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世界有了比较细致的把握:“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陆机《文
赋》)至刘勰继之以论文心,确立人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文心雕龙》日:“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
作者简介 李双华,南京工业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09)。
一148-
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原道》)如此关注人的地位,并关注人的心灵情感,注重文章创作主体,
这在古代文论史上是空前的。然而,文学的本体义尚未建立,他们仍然停留在文章的立场,将文章文辞
视为表达内容的外在形式。刘勰《文心雕龙》云:“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原道》)“夫
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原道》)这种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种文质关系: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华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
文,则革{5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情采》)
在这里,文学本身没有内容,只有附丽于别物才能存世。所以,刘勰在理论上并未超出陆机。其所
论文心,仍在技巧范围。刘勰所持依然是工具性的文论:文是作为工具为表现内容服务的,“道”是文
所应体现的最高精神。“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序志》)宗经是为了征圣,
征圣是为了明道。至此,刘勰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思想,建立了古代文论的基本原则。
自刘勰“文以明道”之说出,文与道之关系即成为古代文论的根本问题。唐人基本承续明道之说,
柳宗元可为代表;李汉则有“文以贯道”说;至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影响最大。古今论者都
在辨析明、贯、载之不同,以论各家之区别:汉唐时期,文以明道论者大都重视文辞,被视为重文派;
而宋代理学家提出文以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酒店宾馆卫生管理制度3.docx VIP
- 新团员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人教PEP版六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日常检维修计划和排程管理规定.pdf VIP
- 5G端到端组网架构及案例解析.pptx VIP
- 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单元卷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含答案).docx
- JGJ_113-2009《建筑玻璃应用技术技程》.pdf VIP
- 战略管理(第6版) 课件 徐飞 第5--10章 战略分类与基本战略---战略评价与控制 .pptx
- SMETA确保员工合法工作权的核查程序-SEDEX验厂专用文件.doc
- KSM考后试卷分析及提分方法_.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