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用学1组

邀请、招待与礼貌 寒暄与礼貌 在寒暄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称谓的使用。在人际交往的称呼中,西方的独立平等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尤其地体现了出来。同龄人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人们之间都可以以名字相称。所以,在西方的家庭里,小孩直呼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名字,或者学校里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在公司里,上级与下级之间也都已名字相称,这些在西方国家很常见。他们在称呼方面的规则简单明确,常用Mr.(先生)、Mrs.(太太,夫人)、Miss( 小姐)或Ms.,表示职位和职务的词很少用来做称谓。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 ??????? 1 邀请、招待与礼貌 寒暄与礼貌 而在中国的文化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人十分重视血源关系,又强调等级差别。像亲属的称谓大多能表明身份,如父辈:伯、叔、舅;同辈:兄、弟、姐、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等等 其次在政府机关,下属对每个领导的称呼中都要体现出他的职位,如:刘处长、李局长;在公司里,要以职务来称呼上级。在学校里,我们要喊某某老师,这些都表示一种尊敬。 1 邀请、招待与礼貌 寒暄与礼貌 在分手道别时,西方国家除了用goodbye之外,还会用一些表示祝福的话语,如“I wish you a pleasant journey home/a pleasant trip/ good luck),或者是 “I’m glad to have met you;it’s nice meeting you”等。 在汉语的道别语中,我们常用的是:再见,一路顺风,慢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心友好话。 在寒暄时,中西方的见面问候语存在显著差异。 如中国的典型的问候语是: 你好! 你早! 你吃了吗? 你上哪儿去? 而西方国家见面会说: Hi or hello. 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getting on? 1 邀请、招待与礼貌 邀请、招待与礼貌 在中国的文化里,并非所有的邀请都是当真的,有时候说话者发出邀请并非真心希望听话者接受邀请并最终完成邀请这一承诺行为,他主要的语用功能在于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融洽和和谐,往往是处于礼节或者社会应酬的需要。汉语存在大量的邀请式的告别语,比如“有空常来啊”“回头到我家吃饭”等 中国人都知道只是客套话而已。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辨别真假邀请尤为重要。 在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里面有说到,一个成功的邀请言语行为大都必须经历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汉语里,被邀请者面对别人的邀请时,为了显得礼貌,通常都不会立刻答应,一般都会半推半就的应承,邀请者也会为了显示礼貌和诚恳,多次向被邀请者发出邀请,对话模式大致是邀请---拒绝---再邀请---再拒绝......接受邀请 2 邀请、招待与礼貌 邀请、招待与礼貌 也就是说,当听话人明确表示不接受邀请,而说话人却执意邀请坚持实施邀请言语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此为真诚邀请言语行为 例如: A: 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B:怎么能说走就走呢!吃了饭再走。 A:不了,太麻烦了,下次来再吃吧。 B:有什么麻烦的。这次机会难得。下次是下次,今天一定得吃了饭再走。 A:我看还是算了吧。我在这,你又要多忙了。真的不必了,我回去随 便吃点就是了。 B:你在这里吃饭,就是多一双筷子而已。我们很随便的,稍微搞几个菜,又花不了什么功夫。再说,你回去还要做,那不更麻烦。 A:你们早点吃完可以早点休息,这次真的别麻烦了。 B:都这么熟了,还客气什么。就这么定了。 A:你真是太客气了,让我都不好意思拒绝。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留下来给你们添麻烦了。 B:这就对了。便饭一顿,你千万别客气。 2 邀请、招待与礼貌 邀请、招待与礼貌 在这段典型的中国式邀请对话中,A不能马上接受乙的邀请,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直接接受别人的邀请是不礼貌的。为了表示对B尊重,只好进行一番推辞,并反复提到给B带来的麻烦和不便。在西方人看来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他们会认为很虚伪,甚至做了一些无用功。 2 邀请、招待与礼貌 致谢、致歉与礼貌 3 致谢是一种对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好处表现出来的感激之情,是世界各国人民都普遍遵循的礼仪。但是,由于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习惯不尽相同,致谢的表达方式和和范围也呈现差异。 在英语国家里,致谢如影随行般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像朋友之间互赠礼物,在商场购物,别人答应你的邀请,都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