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是不能忘记的”.doc
“爱是不能忘记的”
摘要:“五四”婚姻爱情小说曾经随着“五四”青年们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而盛行一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表达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是新中国婚姻爱情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在继承“五四”婚姻爱情小说的基础上,《红豆》在人物刻画和主题开掘上又有着极大的不同。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冯沅君的《隔绝》、鲁迅的《伤逝》,重新解读小说《红豆》,探求其情感主题。
关键词:红豆;婚姻爱情小说;差异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07-02
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干预生活”口号的影响,婚姻爱情题材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打破了50年代初期婚姻爱情生活的模式化和从属于政治的局面。这一时期婚姻爱情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注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情感过程的曲折和细微变化,例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虽然读者仍然能从小说中看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爱情婚姻已经不再完全从属于政治。1957年7月《人民文学》刊登了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可看作是新中国婚姻爱情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上都较“五四”婚姻爱情小说有着很大差异。
宗璞的《红豆》叙述的是一个关于革命和爱情冲突的故事,但是这一冲突不再是政治的产物。主人公江玫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她与齐虹真心相爱,但最终江玫拒绝了齐虹邀她一起去美国的请求,而是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表面上这篇小说也是“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虽然江玫的爱情为革命做出了牺牲,但是革命并没有使她完全忘记爱情,与齐虹之间的爱情仍然是江玫内心深处最珍贵的记忆。当江玫回到学生时代曾经住了四年的那间小屋,“伸手想去摸那十字架,却又象怕触到使人疼痛的伤口似的,伸出手又缩回手”,“原来被冷风吹得绯红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得惨白”,“江玫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欢乐和悲哀。她拿起这两粒红豆,往事象一层烟雾从心上升了起来。”江玫的痛苦、留恋之情反映出她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种种搏斗在人物的血肉中进行。“《红豆》还想写人的性格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环境使然,而是基于人的内心世界。封建制度下的父母之命产生的梁祝悲剧,那是环境使然。江玫和齐虹的政治立场不同,道路不同,只得分手。这牵涉到人的一部分内心。”宗璞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齐虹对爱情的投入和专一。齐虹发誓要和江玫永远在一起,“就像眉毛和眼睛一样,永远在一起”。齐虹用莎士比亚的诗句“你甜蜜的爱,就是珍宝,我不屑把处境和帝王对调”来表达自己的真心。当他拿着机票想带江玫走时,却受到了江玫的拒绝,爱情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痛苦不堪。《红豆》通过刻画人物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徘徊两难的处境、难以忘怀的感情,使江玫这一形象显得立体而饱满,也通过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观念。爱情和选择都没有对错,江玫放弃了爱情,但在她心中爱情从来不曾远去。这种主题揭示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
“五四”运动使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作家们为了顺应“五四”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创作了许多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去探寻新的世界。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下,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也成为了男女青年反抗父权文化的重要标志。
早期婚姻爱情小说的开创意义值得肯定,但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安排上显得有些单一化和模式化。很多小说的情节大致相似:男女青年要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这个过程中都受到来自家庭的阻扰。封建家庭往往给青年男女们安排了一个所谓“门当户对”的或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婚对象。于是原本的爱情被牺牲掉,青年们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后过着痛苦的生活甚至干脆为爱殉情。这一类型的作品很多,比如冯沅君发表于1923年的《旅行》《隔绝》和《隔绝之后》系列小说就塑造了一个叛逆的女性最终以生命为代价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旅行》中讲到青年女性镌华趁着在外上学的机会,和恋人结伴旅行。他们同床共枕,夜夜相拥入睡,但始终没有跨越爱情的最后防线,表现出对彼此的尊重和对纯洁爱情的执着信仰。到了《隔绝》中,镌华被家里幽禁起来,母亲认为她的“行为直同姘识一样,不但已经丢尽她的面子,并且使祖宗在九泉下为我气愤,为我含羞。”镌华说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也爱妈妈,她不愿意看到母亲伤心,但是也无法屈从于母亲包办婚姻的安排,最后只有用死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她认为“生命是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