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再研读.doc
《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再研读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4个儿子。其祖父康熙帝在去世前就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乾隆自幼聪明,六岁就学,过目成诵。
乾隆帝每天召见大臣后,或作诗,或绘画。他的诗作达4万多首。他写诗,用珠笔起草,让内监交有文学去遍查典籍,有时几天才找到出处。
有一次,著名诗人赵翼,因为入值军机,随乾隆帝到木兰围场打猎,读到乾隆《雨猎》诗,内有“著制”二字,竟不知出处。后来他才想起《左传#8226;哀公二十七年》陈子帅师救郑篇有“衣制戈杖”语,才明白。杜预注:制,雨衣也。乾隆在作战命令中用珠笔添了“埋根首进”四字,赵翼见了也不知意思。后来偶读《后汉书#8226;马融传》,才找到出处,是决计进兵的意思。
乾隆帝语言能力超群,乾隆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乾隆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尤其是《四库全书》。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
乾隆帝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乾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乾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二十八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乾隆皇帝酷爱文物,鉴赏能力超群,对古陶瓷的鉴赏更是历代帝皇中首屈一指的。从《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1]等,即可窥豹之一斑。从传世乾隆诗文可知,乾隆对古陶瓷年代和窑口的判断,和现今学界考古累积的成果颇为接近,故其古陶瓷鉴识能为谓称一流。
目前仍有不少并未真正研读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的人士,讥笑乾隆“乌龙”。笔者认为有必要为乾隆皇帝一一辩解。
如:有人知之不深,还讥笑乾隆“闹出把玉琮误为‘杠头’的笑话” [2],乾隆称为“‘瓶’、‘杠头笔筒’、‘辋头瓶’”[3]。
其实,乾隆学问深博,好古成癖。怎会不知《说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车扛”的记载,只是他尚未完全考证清楚(目前见乾隆咏玉器诗800余首中,?馔肥?近20首),不愿以琮称之,而以形象的或属车饰,或抬举辇车或乐鼓时套在木辂两端的饰件之名,用“?馔贰薄?“辋头”、“辋骨”称之。我们从其有关“辋头”诗及诗注中可看出他的考让过程:如《咏汉玉辋头瓶》:“辋头名近俗,却自古胥知。云是玉辂舁,饰为两首仪。?U(“王扁”为一字,造字)深浸土,刻画细如丝。周礼周官世,?G然兴缅思。”将辋头与《周礼#8226;春官》联系起来,可能是“辋头旧法物”(《咏汉玉辋头瓶》)。乾隆为何称玉琮为“‘瓶’、‘杠头笔筒’、‘辋头瓶’”呢?《咏汉玉辋头瓶》:“五辂辋头饰,难分秦汉周……作瓶插时卉,清供雅相投。”《咏汉玉辋头瓶》诗中注“此辋头?髦?以底可当笔筒,虽经后代所作,而非近时俗工所能。陈之几间天然文房清供。”《咏汉玉瓶》:“周代辋头器,汉时改作瓶……置胆插花馨注瓶虽无底作铜胆于中,原可插花也。” 在乾隆五十九年的《咏古玉辋头瓶有序》:“呼此罄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今查辋头不载字典,类其韵盖‘?狻?字之讹。字典音‘??’去声亦作平声。又《字林》称‘捎’与‘?狻?皆舁也。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其无底而通亦一证也。今定为‘?馔贰?,旧讹为‘辋’者,亦不必更易。”可见“辋头”之名早已有之。乾隆对还对辋头、璧、圭、??等的时代、用处作了详尽和深入考证[4]。因受于时代制约,不可能与考古异常发达的今天相比,乾隆的考证也许有少许不妥之处,但他的学术贡献我们更应肯定。
又如:某些自认为高明却谬误百出的人所写文章[5]一样,列举出乾隆种种“乌龙”,曰:“乾隆那强烈的题款刻诗狂,暴露了他对文物鉴定的弱点,误断误评,有时已达错乱百出的地步”,将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题字50多次,但却是仿品。真迹“无用师卷”却未乾隆题识;乾隆“对古瓷的知识实在有限,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根本不知,以致假货仿品无数,今时细加辨识,已达惊人的程度”,如乾隆在汝窑碗上题均窑诗。“乾罐这首诗的第一句,就露出他根本不懂宋瓷的马脚来,这只口沿有铜圈的粉青碗是汝窑应无疑问,他却来了一句‘均窑都出修内司’。他把‘汝窑’误为‘钧窑’,真不知是不是他醉眼看花?又说‘修内司’,修内司之设是在南宋临安(杭州)……高宗弘历连器名与地名都缠夹不清,这个乌龙不可谓不大……乾隆可能根本没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