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夷山邂逅朱熹记.doc
武夷山邂逅朱熹记
2007年5月长假,随旅游团去福建。先到厦门,厦门的市容让人失望,凌乱芜杂,好在厦门大学仍完好保留着鲁迅故居。1926年9月鲁迅先生曾南下任教于此,但南普陀寺的钟声并没有留住鲁夫子的脚步。1927年1月他即决然远去。站在鲁迅宿舍前,想当时的厦门该是何等落后、保守,已经名满天下的鲁迅屈居到此,那种落寞可想而知。读者诸君读一点《厦门通信》也就知道了,或者看几行《写在〈坟〉后面》,也是可以的。他在离开厦门坐在船上的时候,还这样说:“陆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看来,鲁迅先生是从水路离开厦门的。而我们则是乘火车,一列早应进入博物馆的火车,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窗子生锈。我们就这样时空倒流般地连夜飞驰武夷山。在我幼稚的视野里,武夷山只是一系山脉而已,那里盛产茶叶,如此而已。到武夷山的第一眼,证明预想不虚,不过如此。夜宿苏闽寒舍,床铺潮湿,窗外虫声彻晓,已体会到南方山区的非同寻常,不是我们这些“北方郎”短期便能适应的。
第二日,去武夷山天游峰,竟意外地邂逅朱熹园,大出我之料想,一时心潮难平,本欲不再上山,专就此园徘徊。一者导游不许,二者恐怕又是什么假文物。从天游峰下来,又路过朱熹园,这次难禁诱惑,寻径而去,竟于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找到了朱熹创立的武夷书院,又称武夷精舍。他在这里授徒多年,最终完成并刻印了传世杰作:《四书集注》。
韩元吉《武夷精舍序》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
本只为山水而来,不料却“邂逅”了朱熹,而且是这般有名的武夷书院,山水于是淡出,思想开始凸显。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仁者寿,智者乐。“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了朱熹的存在,这方山水才有了灵性,才有了辗转的必要。而辗转的结果,让我多年来关于朱熹的困惑,有了许多的解释。朱熹诗曰: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我隐隐感觉到没有武夷山,也就没有朱熹的那般思想。可以说,武夷山诞生了理学大师朱熹,朱熹也成就了武夷山,它因此而被尊为“道南理窟”。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但论其思想,与其故里关系如此密切者却并不多,前有孔孟、老庄,后有朱熹。孔孟,今山东人,故有北方的大气象,气盛言简。老庄,其学多水的柔,更多南楚国的浪漫色彩。而朱熹,福建人氏,虽祖籍徽州,其实生在福建尤溪,长于五夫里,讲学于武夷山,卒于建阳。平生足迹绝大在福建,又大半在武夷山。武夷山茂林修竹,危崖清泉,山险沟深,曲径通幽,除当地土著外,外人很少进入,并非通衢大道,亦非交通枢纽。而正是此等潮湿幽静之地,才锻就了朱熹体大思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体系。我似乎明白了朱熹为何能在儒学“精微”处超绝前人甚多,除了南宋之时福建乃理学重镇,有一大批师友切磋请益,更与这方水土大有关系。一个北方人不会有如此成就,此点只可自家体悟,无法给别人道个明白。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种思想。
现存武夷精舍乃2004年重修。但院内尚残留两堵土墙,黝黑的窗棂记载着久远的历史。朱熹毕生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的官学传统,力求读书的涵咏功夫。他说:“凡看文字,端坐熟读,久久于正文边自有细字注脚迸出来,方是自家见得亲切。”“字字句句,涵咏切己,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我从书院购置了二幅朱熹碑刻拓片,其一曰: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可谓其思想的精髓,证之当下教育,亦不失为一剂良药。至于书法的精妙,自是余话。
从书院又购买了几册关于朱熹的著作,大都是当地人所著。有一册《朱熹在五夫》,记载了朱熹在故里的言行。五夫里就在附近,很想造访,奈何时间匆促,难以成行。据导游说,早就没有了遗迹。而在福建朱熹及门人一共创建了20余所书院,可惜也大都不存。偶有遗迹,也相见甚难,只好作罢。
不料第二日,爬水帘洞,无意中又“邂逅”了朱老夫子。水帘洞,曲径通幽,在武夷山深处,群岭逶迤之中,忽地平地立起千仞悬臂,如屏风,如鸟翼,卫护着数畦茶田。崖顶凹处有水飞流而下,聚而成潭,真绝佳去处。崖腰处凹进十丈有余,成一天然洞穴,修建有几座平房。我们拾级而上,房檐前赫然三个大字:三贤祠。细瞧,又是朱熹。与武夷书院不同的是它是朱夫子恩师刘子?讲学修身之处。朱熹、刘甫经常到此请益。站在三贤祠前,看着朱熹亲笔题写的匾额:百世如见。望着泉水经年地从崖尖斜飞而下,我的心底乱云飞渡:在那样一个苟活的小朝廷,民间竟有如许学术力量在暗暗地生长着,不能说不是一大奇迹。
走下三贤祠,不由请示导游,是否附近还有朱熹遗迹,那位漂亮的女导游坚定地说:没有了。我对她的话存疑,因为我发现这些导游只对金钱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