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港校60科学家掀太阳能革命(文汇报2014-08-06).doc

4港校60科学家掀太阳能革命(文汇报2014-08-06).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港校60科学家掀太阳能革命(文汇报2014-08-06)

4港校60科學家 掀太陽能革命(文匯報 2014-08-06) 能源是全球人類社會發展面對的最大挑戰。在香港,政府早前就未來能源發電燃料組合完成公眾諮詢,當中的引入內地網電及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方案被指各有弊處,而開發潔淨便宜且高效的太陽能,將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不過,要讓太陽能發電大規模付諸實踐,卻有連串技術問題待克服。由香港中文大學組織本港另3所大學共60名科學家,正進行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太陽能學術科研項目,團隊獲撥款達6,000萬元,「三軌」並行研究智能化的太陽能「採集」、「存儲」和「應用」技術,長遠希望香港的太陽能電力比率,可由現時不多於1%提高至一成。 有關智能化太陽能研究獲研資局「主題研究計劃」資助,由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負責統籌,聯同該校以及科大、理大和港大等組成60人跨院校團隊,包括25名「教授級」人馬,在今年1月開展。汪正平接受本報專訪時指,研究的具體目標,是在2018年率先在中大伍宜孫書院應用成果,一次過結合採集、存儲和應用太陽能新技術,供應整棟建築物一成的電力。 採集:開放新材料 增電池性能 有關研究全面包括太陽能各個流程,首先是採集(Harvesting),汪正平解釋,要收集太陽光並將之轉化為電,這有賴開放新材料提高太陽光電池的性能,團隊中的材料科學家及化學家就此按多個課題進行探究,包括開發透過真空沉積技術製造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詳見另稿);以溶液技術製作激子太陽能電池,以及利用化學燃料的合成開發人工光合作用、光催化和熱電效應等太陽能採集技術。 存儲:取長補短 製「超級電池」 由於太陽能採集受天氣影響,所產生的電力必須儲存起來以備陰天或晚上時有足夠的供應,項目第二部分正是針對存儲(Storage),由本身為國際電子工程權威的汪正平主力負責。 他介紹說,一般開燈使用的「蓄電池(battery)」能源密度高,但功率密度低,可用較長時間,但電力較弱;相反,「電容(capacitor)」功率密度高,但能源密度低,電力雖有足夠強度驅動電動汽車和電鑽等,但電池卻很快用完。 他的研究計劃結合「蓄電池」和「電容」,取長補短,利用納米材料如石墨烯,增加儲電體的表面面積提高儲電量,開發能量密度及能源密度同時較高的「超級電池」(Super Capacitor)。 應用:改進供求系統 實現智能控制 至於應用(Utilization)層面,汪正平指,研究團隊亦有針對改進電力供求系統,實現智能控制和管理,以增強太陽能技術和微電網(Micro Grid)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他舉例,一般家庭可利用感應器等智能系統控制燈的開關, 減低能源需求量,但現存的相關技術仍未普及,「可不可以用智能電路控制和平衡電量供求?」另外,發電廠輸送電源到發電站會自然流失6% 的電量,如何減低輸送間的電量流失,亦都有待研究。 汪正平補充,發電廠燃煤或者核能,都屬平均持續發電,但日間用量多,晚上用量少,會造成能源浪費:高峰期用電與平日需求量差異,當中的計算涉及大量訊息處理,是次研究項目亦包括與能源公司如中電合作,結合智能系統制定向不同用戶供電的策略,屆時「不用再查電錶,家中有一個energy profile(能源檔案),就可以看到哪裡用電、冷熱及浪費情況等」,從而調節電量減少浪費。 蕭旭東負責研究用銅銦鎵硒(CIGS)製作薄膜太陽能電池 如何研發新技術來更有效地採集太陽光並將之轉化成電能,毫無疑問是發展太陽能的首要工作。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基本上都以硅(Silicon)為原料,但往往要面對生產成本高,以及太陽能板裝置難以配合多元環境使用的挑戰。是次的太陽能主題研究,其中一部分便是開發高性能真空沉積薄膜太陽能電池,由中大物理系教授蕭旭東負責,以新的銅銦鎵硒(CIGS)化合物材料,製作成薄膜太陽能電池。 他表示,新設計的太陽能電池吸光後會產生「電子空穴對」,可轉化成電;但由於空穴和電子的「複合」會令兩者分別所帶的正負電荷流失抵銷,其研究希望能有效分離兩者,並從材料的特性入手,提高光電轉化效率。 元素四合一 有「先天」優勢 蕭旭東表示,成本高昂是現時太陽能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以內地為例,以較廣泛採用的硅晶太陽能技術,產一度電成本約8毫至9毫人民幣,較燃煤約5毫幾乎貴一倍,其研究希望將太陽能發電成本壓低至跟燃煤相若。他指結合4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CIGS(Copper Indium Gallium Selenide),要製成太陽能電池所需要材料份量遠遠少於硅,且製作過程也較少,有降低成本的「先天性」優勢。 爬山喻研究 山腰易登頂難 如何提高光電轉化效率亦是研究的重點。蕭旭東指,目前於實驗室層面全球最理想CIGS電池轉化效率達到20.9%,即1,000瓦太陽光的可轉化成209瓦電;而中大5年前起研究CIGS,至今能夠達到的19.4%轉化效率,已足夠商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