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考复习小抄-牙周名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牙周名解 牙周病:是由菌斑引起的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上的感染性疾病。是患病率高达90%以上的最常见的两大口腔疾病之一。是与全身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影响全身健康有损个体形象的口腔疾病。是通常无明显症状,被严重忽视,须高度警惕的疾病。是能通过高度重视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游离龈(free gingiva):又称边缘龈(marginal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正常呈粉红色,菲薄,紧贴牙面。 龈沟(gingival sulcus,gingival crevice):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牙面构成龈沟的一壁,游离龈构成龈沟的另一壁,用探针可将游离龈从牙面上分开,牙完全萌出后,龈沟底部位于釉牙本质界,正常龈沟深度约0.5~2mm,牙周探针深度不超过3mm.。 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 附着龈宽度(attached gingival width):从膜龈联合至正常龈沟底的距离,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范围为1~9mm,上前牙唇侧最宽,后牙区较窄,颊系带附着多位于第一前磨牙区,该区附着龈最窄。附着龈宽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宽,可能是由于咬合磨耗后,牙继续缓慢萌出的结果。 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当牙完全萌出后,结合上皮应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它的冠端构成龈沟底。结合上皮的附着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为上皮性附着,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 BW):牙主动萌出或人工牵引使牙继续萌出时,牙槽嵴顶随之增高,当将牙压入牙槽窝时,牙槽嵴亦随之发生吸收,结果是结合上皮附着水平与牙槽嵴关系不变。结合上皮根方和牙槽嵴顶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宽度为1.07mm,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约0.97mm)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mm,即使随年龄增大或病变情况下,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降低,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仍保持不变。临床上需作冠延长手术时,应考虑生物学宽度这一因素,使手术中留下的牙槽嵴顶至临床牙冠边缘的距离足够。 龈牙结合(dental gingival junction):口腔黏膜上皮的连续性是防止异物、细菌及其他抗原物质侵袭机体的重要屏障之一。当牙萌出时,口腔黏膜上皮被突破而失去连续性,龈牙结合部与牙面连接,良好的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 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al junctionCEJ):牙骨质在近牙颈部最薄,向根方逐渐增厚,牙颈部的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有三种形式,60~65%为牙骨质覆盖釉质,30%为二者端端相接,5~10%为二者不相接,其间牙本质暴露。 牙菌斑(dental plaque)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为水冲去或漱掉。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经过获得性薄膜的形成,细菌粘附和共聚,菌斑成熟。 龈上菌斑(supragigival plaque):牙冠近龈1/3处及其他不易清洁的部位,优势菌为G+需氧菌和兼性菌,与龋病、龈炎、龈上牙石形成有关。 附着型龈下菌斑(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tooth-associated)):优势菌为G+兼性菌和厌氧菌。与根面龋、根吸收、牙周炎及龈下牙石形成有关。 非附着型龈下菌斑(un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tissue-associated)):优势菌为G-厌氧菌和能动菌,与牙周炎、牙槽骨快速破坏有关。 牙周可疑致病菌:少数细菌(30种左右)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引发牙周破坏的潜能。主要牙周可疑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 (Pg): 牙周炎病变区或活动区主要优势菌;福赛拟杆菌 (Bf): 公认的重要牙周致病菌之一;具核梭杆菌 (Fn): 口腔坏疽性病变的主要病原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 (Pi , Pn): 与中重度牙龈炎、ANUG及慢性牙周炎有关;粘放线菌 (Av): 可能在龈炎的初期起作用;齿垢密螺旋体和奋森密螺旋体(Td, Tv): 协同致病,在混合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牙石(dental calculus):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牙合创伤(tra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