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周秦时期口语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周秦时期口语文化

第六讲:周秦时期口语文化古代高山大川使各民族无法交通,生活在隔绝状态中。“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矣。”“四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周围民族的交往,周王朝特设置了寄、象、狄?、译等翻译官,来传通四方言语。尽管主体民族说的“汉语”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占优势,但远没有形成一种共同语。就是“汉语”的方言也跟民族语相混杂。当时通用的语言叫雅言,但是会说雅言的人并不多,基本属于贵族和上层人士,基本上属于政治语言。雅言与方言互补沟通,周秦时代每年八月派遣使者四处采集方言,藏至密室。后来扬雄利用这些资料编著了《方言》。“方言”在当时是一种秘密资料。《左传》有一段记载,讲晋国不让戎人参加议政说:“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汝之由,?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则执汝!”(《左传)(现在诸侯各国侍奉我国国王,比不上以前了。恐怕就是因为你们听得懂了我们的话,机密泄漏了。所以凡与你们有关的事或朝廷讨论大事,你们不得参加。如果参与,就惩罚你!)戎人首领姜戎子驹支申辩说:“我们各少数民族吃的穿的都跟华夏族不同,货币不流通,言语也不相通,能做出什么坏事呢?不让我们参加朝政,不是太糊涂了吗!”后来戎族首领唱着《小雅“谗人罔极,交乱四国”退朝,抨击了利用言语制造混乱的谗人。 歌谣是古代民间舆论的重要表现。歌谣以韵文形式出现,便于记忆,易于口传,所以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对民歌的采集和整理,据说黄帝时就派出四方使者去采风。采风可以认为是中国特色的“民意测验”。《诗经》里有不少歌谣带有明显的口传政治色彩,下面是选自《小雅: 原 诗 译 文 戎成不退 兵祸成而不消退 饥成不遂 饥荒成而不顺遂 曾我?御 就是我侍御近臣 ??日瘁 惨惨的日益憔悴 凡百君子 凡百君子 莫肯用讯 没有人肯用话来箴规 听言则答 说顺从的话就得进用 谮言则退 说谏诤的话就被斥退 强烈地讽刺了周幽王的腐败政治:外有军事扰乱,内有饥荒逼近,人民愁苦难堪,奉承阿谀得以重用,谏诤忠臣却被排斥。歌谣反映了下层平民对权力的抗争。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政治见解可以说是中国民众和士人的一个传统,朝政明朗光辉时则多颂歌和赞词,朝政黑暗时则多讽喻和假托。 采风跟现在地方政府向中央传送信息和新闻差不多。《汉书,产生许多信息,人们散了,政府就派人采集,再由专家审定,献给天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公羊传》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子六十、女子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之苦。”说明民歌是朝廷了解社会、获取下层信息的重要来源。当然除了歌谣,还有谚语、隐语、谜语和笑话等,民众把自己对现行政治的态度融合到这种口头创作中。 周灭商取代其统治后,到周夷王和周厉王时代,社会发生激烈的动荡。首先是社会矛盾加深,如《诗经: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国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有人安闲休息,有人终日劳瘁;有人舒适躺着,有人整日奔波;有人不闻外界民间惨痛,有人因残酷受压而残喘;有人优游于山水,有人为王族出生入死;有人饮酒作乐,有人深怀恐惧;有人放言高谈,有人却工作无暇。)又如《诗经?》所谓“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反映周末已出现一部分人通过战争夺取土地和奴隶,形成新兴的贵族。再如《诗经:上天啊,降下丧乱,灭掉了我们确立的大王;又来了这样的蟊贼,庄稼完全枯黄;可悲啊,中国陷入巨大的灾荒!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的变乱,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制开始走下坡。但是王朝更替没有给人民带来改善,反而造成灾难。这些口传政治性质的歌谣,暴露了这一时期社会动乱和历史变革的情况。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100多个国家,大国争霸,小国图存,交战和掠夺,巴结和离间纠缠在一起,无一日安宁。据《春秋》记载,242年间,共发生战争483次之多,朝聘会盟450次。随着王权削弱,周天子日益失控,失去其中心地位,于是文化人四散,纷纷投向周边的诸侯,从而出现了文化下移的形势,所谓“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侯,或在夷狄”。(《史记)世世代代在周王朝掌管史记的司马氏也跑到了诸侯各国。连孔子也发出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所谓“四夷”即指一些边远国家,如秦、楚等国。金字塔式的政治秩序被破坏,文化人四散,其结果不仅打破了思想的一统局面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