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律适用指导-名著.pdfVIP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法律适用指导-名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3 页 金融诈骗罪司法认定 中的若干重点疑难 问题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赵秉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许成磊 金融诈骗罪是近年来发生在金融领域 内波及面广泛 、 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 、在金融犯罪 中增长最快 的高频犯 罪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正确认定金融诈骗罪 ,尤其是把 握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等 问题 ,就成为摆在司法 实务部 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 旨在对金融诈骗罪司 法认定 中的若干重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探讨 ,以求对 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为此 ,首先就金融诈骗罪认定 中的几 个基本 问题作一简要 的阐述 ,尔后 ,对集资诈骗罪 、贷款 诈骗罪 、票据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保 险诈骗罪等六种重点、疑难而重大 的金融诈骗犯罪司法认 定 中的若干 问题作重点剖析 。 一、金融诈骗罪认定 中的几个基本 问题 (一)金融诈骗罪诈骗故意的认定 金融诈骗罪 ,是指 以非法 占有为 目的,采取虚构事实 或者隐瞒真相 的方法 ,骗取公私财物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的行为 。构成金融诈骗罪 ,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诈骗 的 直接故意 。但从哪些角度认定行为人具有金融诈骗 的犯罪 第 4 页 故意 ,一直是 困扰 司法 实务部 门的难题之一 。从实践来 看 ,对金融诈骗罪诈骗故意的认定 ,往往最终会落脚在其 主观非法 占有 目的的认定上 。因此 ,在探讨此 问题之前 , 有必要对金融诈骗罪是否存在 非法 占有 目的 问题予 以澄 清 。 一般认为 ,非法 占有 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内 容 。但也有一些学者和司法实务部 门的同志认为 ,只有法 律 明确规定 以 “非法 占有 目的”为要件 的犯罪 ,该特定 目 的才是特定犯罪的构成要件 ,除此之外的其他金融诈骗罪 并不 以此为要件 。这样 ,在现行刑法典规定的多种金融诈 骗罪 中,就只有集资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 以及恶意透支型 信用卡诈骗罪才 以此为要件 。这种理解有偏颇 。笔者认 为 ,金融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 占有 的 目的是很 显然的。这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 金融诈骗罪 从传统诈骗罪 中分离而来 ,兼具金融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双 重属性 ,其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一方面侵犯金融管理 秩序 ,另一方面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 。而诈骗罪作为侵犯 财产所有权犯罪的一种典型形式 ,是 由其所具有 的非法 占 有他人财物 的 目的所决定的,这是该种犯罪的本质特征 。 因此 ,金融诈骗罪 的主观方面不可 能脱离这种条件而存 在 ,否则,就不能称为 “诈骗罪”。 虽然刑法典仅对 集资诈骗 、贷款诈骗及恶意透支规定了特定的 “非法 占有 目的”,而对其他金融诈骗罪未规定该 目的,但这并不是 立法 的疏漏 。众所周知 ,任何犯罪都是主客观 的统一 ,行 为人主观上 的心理活动不可能离开其客观外在 的活动而存 在 ,其主观 目的总要通过客观行为表现 出来 。现行刑法典 对金融诈骗罪的罪状表述 ,采取 的都是列举式或列举 +概 括式的叙 明罪状 。一般情况下 ,行为 的客观表现本身就潜 存着行为人 的主观 目的,因而无须特别指 出行为人 的主观 第 5 页 目的。只要能查明行为人认识到 自己在实施法律规定的具 体金融诈骗罪的客观行为 ,相应 的诈骗故意大都会显露无 疑 ,司法机关一般无须特别查 明非法 占有 目的。 (当然 , 在有些情况下 ,也须综合其他客观 因素来认定行为人非法 占有 目的的存在 。)但对于集资诈骗 、贷款诈骗及恶意透 支 的信用卡诈骗来说 ,如果立法上不 明定和 限定行为人 “以非法 占有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