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及法律对策分析(1).pdfVIP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及法律对策分析(1).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及法律对策分析 彭 雨 范 娟 伏云辉* 摘要: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但是,生态旅游中也不可 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生态旅游中出现的环境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从环境 立法、执法、监管及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相关法律对策的建议,以促使相关部门重视生态旅游法制 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保证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法律对策 早在本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就提出了 “生 态旅游”这一概念。目前的世界生态旅游学会(TIES)将其定义为: “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 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 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 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 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有关生态旅游的 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真 正实现“开发一片景区,保护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 一、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生态旅游的开展中,出现了不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过度性开发和 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已超过旅游业本身的范围,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形成了 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污染 1.垃圾公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可以 说游人到哪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大量游人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用完之 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 2.水污染。它主要是由于旅游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 的废水,以及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 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等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噪音污染。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商贩的大喊大 叫,景区内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厅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 这些分贝极高的旅游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4.大气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体,而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 处弥漫,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大气污染对文物古迹破坏也很严重。例如,大同云冈石 窟周围煤矿星罗棋布,含二氧化硫的煤灰随风吹打着石窟雕像,加快了雕像的风化和腐蚀。 5.土地污染。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 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 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另外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 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生态破坏 1.“内源性”破坏,即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的破坏。首先表现为景区内超容量的游人活 动造成的破坏。调查显示,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 为患的现象。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已经造成一些旅游路线的水土 流失;另外,少数游客的蓄意破坏也不容忽视。少数游客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及文化修养,汪达尔主义 (Vandalism)的艺术破坏和胡涂乱刻,以及旅游者攀枝折花、践踏草地等不文明行为,使生态环境和旅游资 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2.“外源性”破坏,即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破坏。首先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 的破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植被和动 物濒于灭绝。如近年发生在庐山核心保护区内盗伐珍贵黄山松1000多株的严重毁林事件,发生在西双版纳 的偷捕大象、野牛行为等,这都严重影响到了景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其次,盲目探索、粗放 开发造成的破坏。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为

文档评论(0)

ouyangxiaox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鞋类设计师,喜欢整理收集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