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doc
“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一、“有限理性”理论简介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赫伯特。亚。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提出的。在其所著《管理行为》一书中,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同时,他还明确区分了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在适当考虑其结果的条件下进行的,或者说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则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是否规范。结果理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定范围内,当行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性取决于某项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或预定目标的完成状况,而不管其行为过程如何。
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着眼点不同。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不只是注重结果本身,结果总是一定行为过程的结果,世上没有无因之果,只要保证了行为程序的理性,结果 自然 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则强调结果对预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而不在意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程序。西蒙教授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由于无法准确地认识和预测未来,从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程序理性。因此,在人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行为过程的考核、控制。只要程序合理、过程规范,结果理性自是程序理性的必然结果,而不应刻意追求结果理性。
二、过度重视“结果理性”,诱导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通常,内因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但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和评价者,在上市资格准入制度、配股条件、业绩评价指标等方面过度重视“结果理性”,也对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上市资格准入制度
在对公司上市资格的准入制度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注册制,二是核准制。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核准制下,由政府出面制定较之一般的公司法更高的进入标准,并依据这一较高的标准逐个审批意欲进入市场者的申请。而在注册制下,意欲进入市场者只需要按照一般公司法的要求向证券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即可,但政府对于事后的欺诈行为将进行惩戒。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稳定和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我国1990年到2000年一直实施的是行政审批制度。在行政审批制下,除了在《公司法》中要求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需要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 企业 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和财务状况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此外,许多改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因承担社会职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也必须予以剥离。这样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剥离与模拟从根本上动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模拟的财务报表难以客观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而作为券商,只要争取到获得额度的企业,就肯定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不需承担任何风险,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服务是次要的,主要是看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投资银行业务演变成“公关”行为。也正是如此,我国早期上市的很多公司先天发育不良,上市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亏损”也就成为最真实的写照。从2001年3月17日开始,我国正式实施核准制。核准制的实施是我国朝着股票发行机制市场化迈出的关键一步。但在实施初期,大量企业被快速包装上市,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提高券商自律和实现对上市公司数量乃至扩容节奏的控制,有关部门又推出了“通道制”。通道制在提高券商执业水平和抑制劣质公司上市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病。如由于通道有限,提高通道周转率成了券商的第一要务。很多券商为了争到主承销权,不得不对准上市公司曲意迁就,以期能快速将企业包装上市,腾出通道来跟进新的业务,起不到对上市公司的核查和监督作用。而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达到包装业绩和高溢价发行的目的,仍沿用核准制以前的改制模式,剥离和模拟现象仍然存在,过度包装、虚假信息仍然在证券市场层出不穷。
上述情况的出现,在于证券监管部门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在审核公司上市资格时,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上市条件上,只要上市公司达到审核标准,则批准上市,而对于公司在申请上市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各种寻租行为却没有多加考虑。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结果状态”,不得不以牺牲“程序理性”去尽力迎合监管部门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合理的资产剥离等种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生儿惊厥病因分析.doc
- 新生儿护理手册,身体护理篇.doc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与出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oc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doc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X线平片与CT诊断结果对照分析.doc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doc
- 新生入园问题及对策.doc
- 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增殖细胞分化和bFGF的相关性探讨.doc
- 新生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doc
- 新生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的表达及意义.doc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