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阴阳学说对中药药性理论渗透
论阴阳学说对中药药性理论渗透摘 要:阴阳学说是中医研究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提出了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而且概括了药性的阴阳属性,提出了药物的应用原则及药物的配伍和应用规律,为药性学说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阴阳学说;药性;渗透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16-02
Discussion on the Yin-Yang Theory Infiltrate into Drug Characters
KANG Huan,advisor:CUI Han-n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Yin-yang theory is an ancient philosophy which enrich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eed of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Yin-yang theory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etical system after they infiltrate into the medical field,and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he whole Chinese medical field. As Dialectics Yin-yang theory assists us buil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raises cold,hot,warm,or cool natur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and summarized drug characters. Raise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rugs and drug combination. Yin-yang theor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atu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characters.
Keywords:Yin-yang theory;drug characters;infiltration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阴阳学说作为统领中医理、法、方、药诸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理所应当的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1 历代医家有关药性“阴阳”的论述
《素问“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内经》中虽然没有关于药性理论的直接论述,但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奠基之作,中药药性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又有:“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的论述,又为药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指出了运用四气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即寒凉药用以治阳热证,温热药用以治阴寒证。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性。到了金元时期张元素将《内经》中有关内容用于药性阴阳属性分类的理论依据,发挥药物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理论。如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