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早期访员是否署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申报》早期访员是否署名-

《申报》早期访员是否署名?笔者近日翻阅《申报》时发现:从1905年4月1日至1908年6月1目的《申报》上,每一期的本埠新闻和国内新闻都在文后注上一个单字。本埠的较为单一,初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记,7月份又有“见”、“休”、“近”、“基”四字。粗略地统计新闻内容后可以发现,本埠新闻的“五行”单字代表新闻发生的地点。署名金的是“上海官事”、“上海县案”这样的官场人员调动或是上海县令发布的公告;木指公共租界事;水指法租界事;火指美租界事;土指浦东及南市事。 三年的国内新闻共涉及26个城市,单字亦有章可循。重要城市的单字较多,如京师有6种:讼、露、盈、月、乾、光:上海分别为:鼎、归、容:广州分别为到、宿、来、张;潮州为宿、睽;苏州为随、虫;杭州为复、颐;芜湖为恒;安庆为陈等。 这种记号引起了笔者的好奇,由于前人并无相关记载,只好尝试着解释,并求教于方家: 首先从时间上看,单字出现在1905年2月7日《申报》业务改革之后。由于维新之后的报纸发行量下降,原主笔黄协埙辞去,金剑华任新主笔,锐意改革。一大举措是开始将新闻分类――分为外交、政界、学界、军界、实业界等。两个月之后上文所述的单字标记开始出现,可能就是这种新闻分类的结果。 其次,单字并不是用来为发生地分类的。1905年2月10日的《申报》曾出《本棺紧要告白》:“今年本馆整顿报务,采录要闻甚多。第一张中不能尽栽者,均登入第二页。各省及本埠商务情形,尤采访加强,一一罗列,幸阅报者勿略焉”。此后《申报》第二张的国内新闻开始以地名为题,并不需要专门以不同的单字来为发生地分类。 分析单字与新闻内容的关系后可以发现,常有邻近地区同一记号的现象。如“睽”字兼顾广州和广西事,《梧州府被忝之由》(4月2日)、《粤府接任有期》(4月7日);标“颐”的则多发余杭教案的消息(《余杭教隶》,5月6日);标“随”字号的报道关注教育,多为苏州的公牍文案(《苏淮两省分半公牍》,4月1日,《批饬擅自抽捐兴学》4月3日);金陵一直只标“豫”,亦多为公牍(《谕修道路》、《整顿垦务》4月1日、4月2日)。 它的出现非常可能与当时新邮政规定的出台相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单字首先出现的当年当月。邮政机构开始办理新闻纸立券和总包业务,确立了三类新闻纸名称,同年,对新闻纸邮寄施行以立券和总包形式寄递,即其中的第二类“立券新闻纸”,系每次交寄在500份以上、凡发行周期十天之内,加盖“立券邮资”戳记。按总重量计费,每月邮资总付。其中的第三类“总包新闻纸”,需要交寄每捆在50份以上,按总重量邮费记账纳费。而正是在单字出现的一周后(1905年4月8日)。《申报》获得邮政局特准邮递发行,头版报头多了“大清邮政局特准挂号之邮件”的立券戳记。 综上背景,笔者认为,新闻后的单字非常可能是对各地访员的分类记号,这种分类记号可看作是旱期访员署名的一种形式。 姚公鹤曾经在《上海闲话》中提过上海早期报纸的访员署名问题。旧时报纸的全稿,“除论说、时评、特别通信、自署名号外,其余访稿,都不署名,即其对外责任。亦由报馆自负。” 他说早期的中文报纸不署访员姓名是报纸为了保护访员。“故遇有记栽失实。或有势力者故意寻衅,局外查询访员姓名,报告除依法更正外,绝对不负告知之义务……此又沪上各报之道德也。 但事实上,不署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业务的不成熟。 早期的中文报纸,即使是商业报纸,消息来源也多为译报或是转载,采访而来的报道对于报纸销量的重大影响是逐渐受到报社重视的。以《申报》为例,据黄式权的《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记载,中法战争时“美查则雇一俄人随法营探报,既详且确。备录无遗”,于是“是时申报销数益畅旺,求登广告者户限几为之穿。”于是在1875年,《申报》就已经登报招聘任务细化到专门抄录案件和采访街巷琐闻的“记者”:“本馆兹欲延一抄录案件及采访新闻之友”,早期《申报》雇用的一般为兼职访员,尤其是会审公案栏目的消息人士大多是衙门内部的小吏,他们仅仅是提供线索,其余流程由报纸执笔者完成,这种雇用衙门内部人员抄案的行为,虽然已经是现代采访的雏形,但抄案者仍停留在“抄”的阶段,无权对抄来的事实作任何修改。由于并不具备为报纸写作的资格,所以他们不在报上署名。 随着采访行为日益常规化,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访员职业,将搜集来的消息送至各报馆领取酬金,19世纪90年代,《申报》消息中开始偶尔出现泛指的“采访友人云”指的便是这样的访员,这样的格式后来又变成“某地友人云”,如1893年1月20日第二版《炮艇撤回》一文:“江西访事人云:瑞河上下游数百里问……”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访员具体是谁对于报纸和读者似乎并不重要,但是消息是报纸从当地得来,并且是从当地访员处得来的却需要特别加以指出。这等于是在向读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