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docVIP

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   摘 要:在“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曾由江青授命国务院文化组和后来的文化部,一度开展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抢救”工程。其一是所谓“音乐历史长河”制作,实际上是一项整理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的工作;其二是所谓的“录音录像”工作。这两项工作既有时间上的前后差别和任务的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并因涉及到传统音乐在“文革”初被认为“四旧”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 中国传统音乐;“抢救”   中图分类号:J605-0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22      作者简介:戴嘉枋(1949~),男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北京 100031)。   收稿日期:2011-06-22   在“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曾由江青授命国务院文化组和后来的文化部,一度开展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抢救”工程。其一是所谓“音乐历史长河”制作,实际上是一项整理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的工作;其二是所谓的“录音录像”工作。这两项工作既有时间上的前后差别和任务的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并因涉及到传统音乐在“文革”初被认为“四旧”的敏感问题,所以并不象江青所抓的其它工作那样大肆进行宣传,相反一直处于不对外张扬的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尤其是“录音录像”工作,由于事关毛泽东,更是在“为文艺革命积累研究资料”的名义下秘密进行的。   一、文艺研究所、“琴筝瑟改革小组”的建立和“音乐历史长河”的录制    随着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和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外交打破了坚冰,相继有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有了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意向,而在这些文化交流意向中,相关国家根据国际惯例,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中方所提供的交流项目,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涉及到音乐舞蹈,则无疑应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的音乐和舞蹈。特别是作为美国派出费城交响乐团访华的对应交流,中方安排访美的“中国艺术团”的节目,无疑也应是能体现中国民族传统的音乐舞蹈节目。    由于“文革”初期,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被列为“四旧”而属“横扫”对象,因此民族民间传统音乐遭到了严重摧残。直到尼克松访华前夕,为使得这位美国总统对中国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有所认识,才开始组织排演了诸如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之类的节目。但仅此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为了适应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1973年初,几乎在组建访美的“中国艺术团”的同时,江青要求国务院文化组主抓以整理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为目的,名为 “音乐历史长河”的工作。国务院文化组为此设立了先由李德伦、后由张伯藩主管的“文学艺术研究所”,下设“音乐舞蹈研究室”,由叶枫任室主任,李?民、何云、郭乃安任副主任,从“五#8226;七干校”调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同时向全国各地征集传统音乐的资料,并由音乐舞蹈研究室的简其华具体负责这项工作。1975年文化部恢复后,该文学艺术研究所又由副部长袁水拍兼任该所所长。    “音乐历史长河”的工作,由于一开始其功利目的就十分明确,其中搜集、整理是手段,改编出适合当今演出的声乐和器乐节目才是目的。因此,这项工作伊始,“音乐历史长河”小组就被要求先提出一个可以进行改编的传统音乐曲目的名单,并由国务院文化组文艺创作办公室当即组织相关作曲家对这些传统曲目进行编创。而在诸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一批传统曲目交付中央乐团创作组开始进入编创阶段以后,它就被懈怠了。尽管这项工作还在继续,“音乐历史长河”小组也不时将整理的传统音乐录音上报国务院文化组和江青,但它不久就似乎成为了一项例行公事,并未引起上层领导过多的关注和重视。    几乎与此同时,又成立了一个“琴筝瑟改革小组”。其缘由是在1972年秋季“广交会”上,展出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康绵总设计试制的张力转调筝,引起了前来观展的叶剑英的浓厚兴趣。经叶剑英提议,江青批准,国务院文化组于1973年成立了以改革中国传统乐器的型制和性能为任务的“琴筝瑟改革小组”,由康绵总为组长,调入这个小组的除了有古琴演奏家龚一、李祥霆、吴文光和筝演奏家项斯华,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队的指挥李执恭、编曲方智训等五、六个担任伴奏成员外,还有从事乐器制作的李泰康、曲广海、孙庆堂、田双昆等人。    这个设在设在当时左家庄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一幢大楼二层的小组,一直得到叶剑英的关心。他们曾先后对营口乐器厂李泰康主持改制的25 弦脚踏转调筝和手扳25 弦钢丝转调筝进行了试奏[1];还对空政文工团陈宝田改革的四弦京胡,前卫文工团苏安国改革的四弦二胡,沈阳音乐学院果俊明改革的双千斤二胡等设计方案,进行了试制和试奏。在中国艺术团访美未成行之后,该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