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满舞到三圣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萨满舞到三圣宫   每当鼓声急促、舞蹈激烈时,神灵便附体于萨满与在场者交谈,抑或是萨满“灵魂出窍”同神灵交流,而完成这一神秘仪式的萨满常常会昏迷、失语。   圣约瑟大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屋顶为拱形,主钟楼高约40米,十里之外可见,钟声可传二十里之遥,其气势雄伟、壮观,享誉国内外。   修建三圣宫时,摒弃了宗教间的隔阂,将儒教、道教与佛教三教合一,希望借此升华到“万物合一、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呼兰河流域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逐渐成为汉族、满族、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聚居地,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也涉足这片古老的土地,使得当地所承载的文化日渐丰富。   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的宗教信仰与外来宗教并存,且不断融合,因此呼兰河孕育的这片黑土地宛若一个巨大的“宗教博物馆”,其中既有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又有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观、佛寺……多样的宗教场所、古老的宗教习俗,以及形形色色的虔诚信徒,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神奇的往事。   与神灵沟通的萨满舞从“万字炕”到“呼兰”式烟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呼兰河流域的古老祭坛都被一种原生性宗教――萨满教占据。萨满教是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不同,萨满教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也没有统一的戒条、戒律,信徒们崇尚万物有灵,萨满教的巫师――萨满,就是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介,而“跳神”则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渠道。   跳神,即萨满舞,是萨满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的舞蹈表演:萨满身穿镶嵌着兽禽图案的神衣,头戴神帽,腰间系铃,左手持鼓――铃和鼓既是法器也是伴奏乐器,萨满根据音乐节奏而跳跃、旋转,模仿神灵、仙兽的姿态,并大声颂唱祝词。每当鼓声急促、舞蹈激烈时,神灵便附体于萨满与在场者交谈,抑或是萨满“灵魂出窍”同神灵交流,而完成这一神秘仪式的萨满常常会昏迷、失语。不过,到了现代,萨满舞已不再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宗教仪式,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对少数民族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在呼兰河流域,常常可欣赏到从萨满舞改编而来的满族舞蹈《单鼓舞》和《腰铃舞》。   在过去,萨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跳邪神萨满,为人驱邪、治病、预测占卜;另一种是主管家族祭祀的家萨满,在一个宗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呼兰府志》中就详细地记载了萨满家祭的过程:家萨满二人捧香碟,烧年期香讫,萨满系腰铃,持哈吗刀,族人击单环鼓,童男二人,击札板相与乐神,萨满歌乐三章,每章毕,主祭、助祭者咸行叩首礼……   尽管萨满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但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却给呼兰河流域的人们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到冬季,东北气温骤降,万物被皑皑白雪覆盖,呼兰河上结了厚厚的冰,为了在这冰封雪冻的季节中生存下来,人们便发明了温暖的火炕,而其中的“万字炕”就深受萨满教的影响。万字炕,又名“拐弯炕”“转圈炕”,由屋内的南、北、西相连的三面火炕组成。萨满教主张“以西为尊”,所以,万字炕中的西炕就成了家里的“圣地”,专门用来摆放祭祀的用品,其上方还供奉着“祖宗板”,因此不得随意坐卧。   此外,当地人还认为烟囱底部是祖先亡灵的栖息之处。在满语中,人们将烟囱称为“呼兰”,不过,这种“呼兰”式烟囱与一般烟囱不同――烟囱不在屋顶上,而在地上。在满族传统民宅中,人们常常把烟囱建在距离山墙一米多远的地面上,上细下粗,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小塔。这样的烟囱被当地人称为“望乡台”,相传,先人的亡灵可以通过这个标志性的建筑找到回家的路,而?_满在举行“星祭”时,则会在烟囱旁摆上祭桌,桌上摆放着香碟、米酒、油灯碗,萨满大跳萨满舞,而族人则按照辈份面向北方排列,虔诚地表达对“北斗七星”“北极星”的崇信。   河畔的伊斯兰之光从茅草屋到大教堂   清初定都北京后,大批东北人前往京畿地区定居,于是东北地区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情况。为此,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下令地方官吏悬赏招民:“招来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于是,伴随着这批移民的到来,一种新的宗教文化便开始在富饶的呼兰河流域生长起来――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族人举家迁入,在这片荒蛮之地上建立家园,而伊斯兰教也伴随着回族人的迁入而逐渐孕育起来。   1810年,在如今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河的东岸,穆斯林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礼拜场所,客居他乡的穆斯林抱着“奔寺而去、围寺而居”的理念,在其周围聚居下来。1877年,众人集资将这个礼拜场所扩建成了一座四合庭院式的清真寺,其主体建筑为大殿和瑶殿,大殿位于寺院的中央,屋顶为青灰色垄瓦,殿内饰有花卉图案的浮雕;而瑶殿的殿顶则为浑厚、饱满的银白锡窑顶,四角还镶有龙形雕塑,尽显庄严、肃穆。1955年,呼兰河水改道,连年东浸,危及寺院,清真寺被迫迁至和平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