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与重塑 狂欢与形变
如上篇文章所述,后现代主义电影以体验与游戏的文化姿态,在美学上彰显出了解构性和颠覆性,它张扬的也是一种异于传统电影美学体系的“后美学” (post-aesthetics),而这又具体彰显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主题意蕴、文化意蕴、风格意蕴和语言意蕴上。前文从主题意蕴和文化意蕴两个维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意蕴,本文接续前文谈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意蕴和语言意蕴。
一.建构与重塑: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意蕴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Fredric Jamenson)说:“风格问题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每一个现代主义大师都是在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风格是个性的表现,是个人的东西,创立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求得成功地表现自己独特的经验、感受和个性。”([美]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144,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版)无可否认,对于任何艺术文本来说,风格是凸显自我并确立自我的隐形标志。同样,电影风格也是电影文本中显现的独特意蕴,它可以是一个“组织电影技巧的形式系统”,也可以是电影的审美意蕴维度之一。作为“形式系统”,电影风格又和电影叙事纠葛在一起,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就说:“风格往往是推动情节、提示我们建构故事的工具,这点在古典叙述中尤其明显,高度组织化的电影技巧就是用来推动情节中因、果、时、空的安排铺陈。”([美]大卫?波德威尔著,李显立译《电影叙事》P571-P572,台湾远流出版社1999版)而作为审美意蕴的“风格”,是电影叙事话语显现出的潜在美学特质,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影片的价值品味和审美意蕴。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主题上对传统电影的颠覆和背离,也使得其在确立自身的话语系统时建构和重塑了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
(一)间断碎片化:零乱之美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说:“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P165,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杰姆逊也曾坦言:“如果说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彻底的隔离、孤独,是苦恼、疯狂和自我毁灭,这些情绪如此强烈地充满了人们的心胸,以至于会爆发出来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一旦在后现代主义中你感到非爆发出来不可的时候,那是因为你无法忍受自己变成无数的碎片。”([美]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15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部分后现代主义电影沿用了“玩弄碎片”的风格,呈现出了间断化、碎片式的“后蒙太奇”式影像。在电影中,它将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故事进行分割、拆解成独立的小碎片,再以惯用的拼贴手法将各个小碎片整合、组装在一起,拼贴组合后的影像给人时断时续的,间断性感觉。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碎片”形态主要体现在时空碎片化、结构碎片化和情节碎片化。在《低俗小说》(美国,1994)、《暴雨将至》(马其顿,1994)、《记忆碎片》(美国,2001)等中都呈现了碎片式的影像。
米尔科?米切夫斯基的处女作《暴雨将至》(1994)中展现了三段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片段:“词语”(Words)、“面孔”(Faces)、“照片”(Pictures)。在“词语”段落中,讲的是被怀疑杀人的穆斯林青年女子莎美娜逃难到修道院,一夜之间爱上了年轻教士基里尔,被修道院长发现后,俩人被迫离开修道院,基里尔想带莎美娜去投奔远在伦敦当摄影师的叔叔,不幸的是,在逃跑过程中莎美娜死于哥哥的枪下;在“面孔”部分里,以女记者安妮为主角,安妮约见前丈夫尼克,告知自己怀孕了以挽回婚姻,出人所料的是,在约会的餐馆中尼克死于外国人的乱枪中。安妮与马其顿籍摄影师亚历山大旧情难断,亚历山大想和安妮结婚,遭到拒绝后只身回国;在“照片”段落中,亚力山大回到家乡,看望了初恋情人哈娜。马其顿人怀疑是哈娜之女莎美娜杀死了本族的人,绑架了莎美娜准备复仇,哈娜求亚力山大帮忙,亚历山大放走了莎美娜,自己却被表兄开枪打死,莎美娜逃奔到修道院。自此,故事又回到了起点。三个段落看似独立,实质上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断断呼应的叙事模式,构成了环形的叙事方式。米切夫斯基就以碎片化的结构向观众讲述了叙事的玄机和后现代主义电影纷繁复杂、扑朔迷离而又饱含意蕴的时空美学。
(二)幽默戏谑化:感性之魅
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认为艺术有三种游戏,一种是“命令”的游戏,区分出了正义和非正义;第二是“指示”的游戏,辨别了真与假的问题;第三是“技术”的游戏,区分了有效与无效。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语境下“技术”游戏的体现,它在奉行“游戏规则”下消解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