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人――拉康语境中的威利·洛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镜中人――拉康语境中的威利·洛曼   [摘 要] 阿瑟#8226;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作为深刻表现美国社会本质的经典文本,其主人公威利#8226;洛曼也成为美国梦牺牲品的典型代表。从拉康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该文本,威利则更像是一个进入象征秩序却无限留恋并试图保留想象界中完整自我的人,从而超越了某个社会的形态,映照出人类存在悲惨景态的普遍性。   [关键词] 主体;分裂;缺乏;想象界;象征界;现实界   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模式,它的起点无疑是来自弗洛伊德的著作,无论它在拉康、德利兹等人的手中经历了何种修正和变迁,梦幻、欲望、压抑和无意识始终是心理分析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审视文本的字里行间,甚至文本中出现的空缺,心理分析总是能够揭示并解释文本中隐含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来,用心理分析的视角来阅读《推销员之死》――一部关于自我的丧失、童真的消逝、梦想的毁灭的现实主义戏剧,无疑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在剧中,过去和现在、幻觉和现实紧密交织,在生命中的最后24小时中纷纷向主人公袭来,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幻觉中得以回归。在有力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使观众能够一窥主人公的无意识世界。正是由于此剧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人物关系的刻画上,在心理方面都颇费笔墨,很多评论家认为它是出心理剧。但此前的分析集中在剧中所流露出的厄迪浦斯情节上,对主人公则似乎有统一的认识:工业时代、或美国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他本身的道德缺陷多少也难逃其咎,因此这个人物对观众也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意义[1]59。①可是一旦把他置于拉康的语境中,威利#8226;洛曼的悲剧则更具有一种生存的普遍性。威利#8226;洛曼摆脱了传统评论中卑微懦弱的形象,成为一个颇具几分英雄主义色彩的隐喻。他的生命轨迹也摆脱了狭隘的个人性,映照出人类普遍存在的悲惨景态。分裂的主体、缺乏和欲望作为拉康理论中的关键词,在主人公的身上也一一得到展现。   在拉康理论中,有三界存在着,它们分别是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这三界形成了一个循环――虚幻的产生,虚幻的破灭,在另一个世界对虚幻的追寻。从想象界过渡到象征界就是一个主体社会化的过程,而现实界,引用依格尔顿的话来说,是“一片无法到达的领域,永远存在于象征界以外”[2]168。②这三界并不依次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一个主体已经牢牢地在象征界立足了,他依然会忍不住回望想象界,对其产生些许眷恋。可是如果要充分适应社会,这种眷恋绝不应该阻碍他在象征界的发展。威利在他生命中最后24小时的行为显然落入了这种模式。无论何时威利对现实感到困惑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过去和意识深处去寻求答案。那一幕幕的回忆场景就成为威利无意识的外化,充分表现出威利的一生无法摆脱镜像阶段,而又无力适应象征秩序。那些场景都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色彩。   一、威利的想象界   自我的意识与无意识首先在想象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镜像阶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用拉康的话说:“镜像阶段是自我发展的阶段,也是形成了自我完整形象的阶段”[2]164。镜子前的儿童认为他所看到的形象就是一个完美的自我,他以自我为中心构筑了一个王国。他不可能意识到这个完美的自我其实是虚构的,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和谐完整。主体乐于认同这个完美的自我是因为它向主体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固定的认同对象。尽管此时儿童的身体发展尚未完善,他仍然对自己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会永远像镜中的自我一样完美无缺。这一阶段具有三个明显特征:自恋、虚构和乐观。镜像阶段基本奠定了想象界的性质,即使在主体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后仍旧对主体产生着影响。   完美的自我形象与主体的自恋情结密不可分。主体能够在旁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并因此欣喜不已。终其一生,威利都相信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在于“受人喜欢”“人缘好”。而威利正是在儿子比夫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我。儿子身上集中了所有威利梦寐以求的东西――年轻、活力,和周围人的崇拜。当比夫处在聚光灯下,“周身被耀眼的阳光包围着”[3]1202,父亲与此同时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当儿子为父亲夺得第一分时,威利觉得自己才是球场上的明星。当比夫把自己的小喽??呼来唤去时,威利“欣赏地笑了”[3]1192,因为这让他觉得自己宛如宇宙的中心。每当威利对现实感到沮丧时,他的思想便飞到儿子身上,并获得极大的安慰。威利对儿子的爱在本质上是自恋的,正是这种自恋情结使他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儿子身上,无视比夫自己的意志。③他爱儿子爱得几乎令人窒息。而比夫最终意识到父亲所爱的只是一个梦想,他以自己的出走纽约而实现了德勒兹和瓜塔列所提出的对父亲的“欲望非领土化”[4]206-214。④   正像镜前儿童认为他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一样,威利对自己也有同样看法。他习惯为家人修建海市蜃楼,“美国到处都是美丽的城镇,到处都是了不起的、善解人意的人们,而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