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从“国产小洋货”到“品牌之都”.docVIP

晋江从“国产小洋货”到“品牌之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江从“国产小洋货”到“品牌之都”   扫描晋江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两场“重要会议”已被历史“定格”。   1994年12月,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在晋江举行。此地因实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路子”而被近百名经济学家称为“晋江模式”,与当时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2004年4月,中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论坛在晋江举行。如同10年前的“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一样,表明晋江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影响全国。   泉州市委副书记、原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概括了这两场“历史性会议”的“深远影响”。他说:“若说当时对晋江民营经济特点的揭示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变革着眼的话,那么在今天,我们着眼于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其内涵体现的是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  “晋江产业的发展走过艰辛之路,从仿牌、贴牌再到造牌,晋江最终成为全国的品牌之都。”龚清概对晋江的发展路程归结为如此“三部曲”。   10年前,晋江难寻名牌产品的身影。而今,这里已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成为晋江的“亮点”和“符号”。   这个面积仅为福建省0.5%的县级市;云集了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2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拥有8个“国”字号的产业品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商品种类达10种之多,有的甚至多年占据市场第一,许多产品和企业取得国家免检资格以及各类国际认证……   而龚清概所说的“艰辛”,则蕴含着十几年前的那起震惊全国的“晋江假药案”。那时,几家食品厂以冰糖、银耳等制成快速食品当成药品销售,成为全国查处的第一例假药案。在“有假药必有假货”的阴影之下,别说卖商品,就连一些展销会也没晋江的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信誉成本之后,晋江“痛定思痛”,开始了他们的改革旅程。   他们从“三闲”(闲人、闲钱、闲房)起步,到“三来一补”过渡,从“三资企业”上路,到“成片开发”迈大步,走出了一条晋江之路。      仿牌:“依样画葫芦”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人的市场意识开始觉醒。那时,从海外寄回来的洋货,有些人用不完就偷偷拿去卖,一些“地下作坊”开始仿冒洋货。  这种。“仿造生产”的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比比皆是,“满天星星”似的家庭作坊遍布晋江,他们生产形似而神不似的“国产小洋货”。某一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了乡里乡亲的仿效和亲朋好友的入伙,这种由亲缘、地缘关系的经济辐射被一波一波地扩散开来,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深沪的内衣   面对各种新奇稀罕的外来品,晋江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想到了自己的消费,而且看到了别人的需求,进而壮着胆于开始了投资的尝试。   林土秋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据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晋江第一家私营企业。1979年,40余岁的他难于忍受贫穷的生活,用哥哥给他的8万元办了一个工厂。在他创办企业时,第一次使用了“股份”这个词。他怕8万元不够,找来村里人“认股”,一股2000元,14人认了股,总计筹资10.8万元。林土秋把自家的住房改成制鞋厂,晋江首家私营企业如此诞生。   就在次年,林土秋的鞋厂创利20万元。“分红”之后,其他股东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另起炉灶,把自家的住房改成厂房。于是,晋江的私营企业就这样如雨后春笋般,不停歇地日生夜长,小至一两个人,大至几十个人,像细胞裂变似地日益发展。   晋江工业的起步,从形态特征上看,是家庭作坊式,从制度安排上看,则是农民创造的一种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1980年8月,当时的晋江县委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推广陈埭农民联户集资办企业的创造性经验,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雇工、允许价格随行就市,一批农民企业主纷纷“登台唱戏”。   1984年,陈埭镇成为福建的第一个亿元镇,被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随后,全县各乡镇纷纷仿效创办,各种县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企业迅猛发展。到1985年,全县参加联户集资办企业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这些企业依托侨乡优势,在创办乡镇企业的同时,开始与外商签订“三来一补”合同,承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晋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当时,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和晋江特有的侨乡信息优势,是晋江的“国产小洋货”在市场上格外抢手的根本原因。据说,当时香港的时装刚刚上市,过几天就能在石狮(时属晋江)的市场上成捆批发。一时间,买方“全国跑石狮”和卖方“晋江跑全国”蔚为壮观。   这就是遐迩闻名的“晋江速度”。今天,当我们深思这“晋江速度”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