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点云山”的演变和对其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docVIP

“米点云山”的演变和对其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点云山”的演变和对其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米点云山”的演变和对其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徐喆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米点云山”又称“米家山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共同创立的。这种用湿笔水墨没骨写意来表现江南烟云变幻景色的画法,又被画史称为“云山墨戏”。米芾的传统师承出自董源。米友仁承家学而稍变,遂形成“米家山水”的鲜明特色。对其中国山水画在观念上发生了改变,山水画不再是写实,而是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关键词:“米点云山”;点;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82-02   一、米氏云山简述   米氏云山的创造者为米芾、米友仁父子。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长居于润洲(今江苏镇江),徽宗时曾为书画学博士,官至李部员外郎。其子米友仁,字元晖,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郎。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二、“米氏云山”中“点”的由来以及对后世山水画中的影响   中国书法、绘画同源,都是由最基本的元素——“点”与“(划)画”组成的。点、画的不同构成--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了中国书法、绘画的不同形式、形态和式样。其中的点,演变为中国画的点和苔点,是中国画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技法,它与线描、线皴一起,组成了中国画主要的笔墨程式语汇。   山水画的点最早见于南朝张僧繇的《雪山红树图》。这时的点,只起到简单的点缀作用,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绘画语言。唐代李斯训以点攒簇,首重尾轻如丁头,经北宋刘松年师承而为明显的小斧劈,经李唐之手而为大斧劈,逐渐成为北宗的主要皴法。王维亦点攒簇而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为雨雪皴,又谓之雨点,后为董源继承,以点纵长而变化为披麻皴,成为南宗最基本的皴法。也即是说,点在李斯训、王维这里仍然具有朦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师承者所变化而成为其它皴法的源头。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单取董源之点,不同程度地放大,创造了“米点云山”。通过水墨与点的对比构成,表现了南方山水的烟云变幻、雾色茫茫。单个点的抽象性得到加强,而趋于一种符号化。   经元四家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点成为“文人画”的主要笔墨语言,成为文人画的符号标志之一。至董其昌及“四王”的笔下,皴法完成了“程式化”这个千年之久的定型过程,皴法不再是对自然物象写实模拟,而是使以后的画家们在此符号抽象性基础上不断创造并形成艺术突破的支架。   由于米氏对点表现山水意境的开拓,使得南派山水自董、巨之后又一次达到一个高峰,从而影响了文人山水画整体格局的形成、风格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米点云山”在表现南方山水时所达到的烟雨蒙蒙、变幻无穷、清雅淡泊的韵致,而被推崇为“逸品”这一文人画的最高境界。之后,经元代高克恭、明清陈道复、查士标等具有代表性画家的师传,而使米派山水成为构成文人山水画派系的一支重要风格流派,历经数百年而代有传人,流传不断。米派山水在格调、意趣、风格及表现手法、笔墨形式等诸多方面,为文人画树立了典范。   三、通过对高克恭、陈道复,的作品来分析其源流、特色、审美特征和传承过程中的创新变化及其异同   米家山水形成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继承和发扬了董、巨之点,形成了“米家点”。即用大小不一的圆形横点来塑造山石,云烟。这种米氏独特的点法,被称为“落茄皴”,即横点连接成线,积点成片,以点代皴,满纸是点。这种大面积果敢用点的气魄是之前的画家从未有过的,它构成了“米氏云山”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米氏的“墨戏”、“米点”,创造了新的笔墨形式,促进了文人山水画的创新变革。二米的米氏山水在当时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只是到了元代,以高克恭为代表的几位画家如方从义、郭畀等才重新重视米氏山水的画风。技法上笔墨浓淡干湿、错落、大小的变化更多了,落茄皴的点重新加以整合,既是造型手段,又不失笔墨情趣。高克恭的云山将二米无法度可依,偶然性的笔墨手法,变成相对稳定呈一定程式的表现模式,避免了笔墨走向草率。这种向规范化的变化发展,是对米氏山水的重大贡献。   明清时,米派山水达到辉煌,宗法者众多,吴派沈周、文征明,松江派董其昌,清初金陵八家的龚贤等文人画家,都曾画过仿米云山图。但是,他们专擅长墨戏的并不多。董其昌说:“余不学米画,恐流率易。兹一戏仿之,犹不敢失董巨意。”(董其昌《画旨》)陈道复是明清时期专学米氏山水并另有创意义的一位画家。他本以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于世,然水墨山水画也负时名,其源出于米氏山水。不过他的仿米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