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强生在跨国时代寻找自己的中心点
美国时间2001年9月11日凌晨六点,一架由纽约飞往台北的华航班机从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几个小时后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临时迫降。同时滞留停飞的航线有几十班之多,机场大厅挤满了上千名旅客,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当时已回台湾任教一年的郭强生,身在其中。被困安克拉治的四天三夜中,他看着电视上反复播放双子星大楼崩塌的画面,想到自己住了十多年的曼哈顿下城和还在彼地的朋友邻居,第一次感到战争和血腥离自己是如此近。
2003年1月,郭强生发表了新作《夜行之子》的开篇《换魂》,开始了他对911事件的自我整理。
911,我们都身在其中
911过后四个月,郭强生重回纽约,当他走过贴满寻人启事的街道时,他仿佛看到穿制服的消防人员与警察,也看到整个世界的缩影,有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非洲人、法国人、英国人……“对于911,大家一直将焦点集中在帝国势力的对抗上,但我觉得,其实这里头真正遭受到冲击的是每一个小人物。如果不能够真正从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的观点去切入的话,对于很多人来讲是有距离的。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最近看到,一个长期居住在日本的美国人用日文写了一本小说,里面写了非常相近的经验,就是911发生当时所有的飞机都停飞,要出去的出不去,要进来的进不来,跟我这本小说里《回光》那一篇的背景如出一辙,很多感触是相通的。我的意思是说,911发生当时,那些人真的就只是两个国家吗?有多少小人物是国际性的?世贸大楼里面死的全部是白种美国人吗?不是。被冲击的所有旅客,是全世界的。在一个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没有一件事情我们会真正觉得:离我们好遥远。这件事情会带给我们某一些认识跟启示。”
随后几年,郭强生多次于假期前往美国,进行911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期间发表了多篇关于911的散文和论文,更于2008年出版英文专著《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但他认为,这些方式都是在处理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论及它的背景、历史与现在,只有小说,能给予他一个虚拟的空间,去自由预测还没发生的事情。于是,在《夜行之子》中,在911后失踪的“李”牵展出一对恋人十年后于台北重逢的情节,在台北101跨年烟火下,成功跻身美国白人社会的小凯惊觉被“压抑”的真相,而与911擦身而过的阿文,错过的岂止一场灾难,幸还是不幸,却已十年走过;“李”再度出现,是在一个假设的未来停电之夜,黑暗中有一场传闻的大屠杀。这个“凡赛奇之夜”,来自于郭强生2003年在纽约经历的大停电。
2003年8月14日,北美洲大停电,没有了地下铁,几百万人在纽约街上茫然地走着。入夜后,整个曼哈顿陷入一片漆黑。这次经历让郭强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了911。“我觉得黑暗的状态是最容易让人胆大妄为的,丑陋的东西最容易在黑暗中冒出来。在黑暗中有的时候人性可以沉淀,有的时候人性可以更丑陋,在黑暗当中人跟人之间可能又有另外一种奇妙的互相安慰、取暖,这些都是一种推论、假设。这些感受后来我觉得还是要用小说来处理,除了对现状的批评,对于整件事情的论述跟分析,加上对它的想象,这三个通通做完以后,我觉得才更完整。”
纽约,回家与逃家之地
纽约,是郭强生生活了11年的城市。他在纽约领略了百老汇的精彩,受到完整的学术训练,看到不同于台湾的文学教育方式。完成纽约大学戏剧博士学位后,郭强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教。他的人生,本来会像很多留美学子一样,在异乡落地生根。但作为一个创作者,他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一个创作的人,脱离了自己的文化跟语言,还是可以继续写,但是那种感觉很奇怪,是一种很尴尬的创作立场。那时候台湾称之为‘留学生文学’,写一点海外的游记,写一些零散的或者花边式的东西给台湾的读者看,我不想做那样的写作者。”
这让我想到他笔下的几个异乡游子和徘徊于午夜酒馆的幽暗生命,不断在双子星的阴影下迷路,在城市中流离失所,为了一种身份放弃其它的身份,努力迎向主流的变化,以简单的欢愉遗忘不堪的现状,变换不同的装扮以左右逢源……这是一群迷失身份的人。
“所有的认同到底是什么?从最大的国族认同,到最小最基本的,你个人是谁,你的性别、你的爱情、你的种种,是同样的一件事情。认同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一种价值观的考验。在美国有很多很成功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在那个成功的底下,还是会有一点点失落和遗憾吧。比如李安,永远都只拍好莱坞电影吗?他会快乐吗?他当然还是要回来拍一些华语片。这是人类底层的东西,你要认清那种遗憾是绝对有的。你要知道每一种认同的背后自己都要去化解、去妥协、去接受,这里头必定有失落跟遗憾。我所讲的这些人都没有一个是确定的,回来的有回来的遗憾,在美国的也有在美国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