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闭孔疝的CT诊断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闭孔疝的CT诊断
黄育鑫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CT室 51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闭孔疝的诊断价值,提高闭孔疝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我院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临床资料,观察闭孔疝的位置、疝内容物、形态、密度等征象。结果 4例闭孔疝均为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6.8岁,平均体重41.5Kg;CT检查显示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右侧3例,左侧1例,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密度影。结论 CT对闭孔疝的术前诊断非常有价值,为可疑闭孔疝的老年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 闭孔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闭孔疝被认为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大约占所有腹外疝的1%[1],但闭孔疝是所有盆底疝中最常见的一种,medline数据库显示从1966年到2000年共有400余例报道[2]。闭孔疝临??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延误治疗将导致较多并发症,增加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闭孔疝的临床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经手术证实的闭孔疝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体重及临床表现,重点分析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观察闭孔疝的位置、疝内容物、形态、密度等征象。
4例患者均为急诊患者,扫描方式:CT平扫+增强;采用机型: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扫描使用0.75mmtimes;16i的探测器,螺距1.375,进床速度27.5mm/360deg;,球管电压120kV,电流250mAs,层厚2 mm。增强采用Medrad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100ml(优维显,300mg I/ml),注射速度3.5ml/s,于注入后60秒扫描。图像经 Extened Brilliance Workspace 独立诊断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下缘。
2. 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6.8岁,平均体重41.5Kg,临床均表现为典型的急性肠梗阻症状: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体检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未见疝出包块。CT检查均清晰显示闭孔疝,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右侧3例,左侧1例,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密度影(图1)。4例均行开腹肠管回纳及闭孔修补术,其中两例因肠管活力欠佳行部分肠段切除及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并发症。
1a 腹部平片显示肠管多发气液平面
1b CT横轴位显示右侧闭孔外肌及耻骨肌之间类圆形低密度疝囊(箭)。
3. 讨论
闭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髋骨闭孔管突出于股三角区。闭孔疝的发现可追溯到18世纪,虽然1718年Le Maire首次报道该病,但学界普遍认为1724年法国学者Pierre Roland Arnaud de Ronsil向巴黎皇家科学院报告该病为首个公开发表的病例[2]。
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约2-3cm,宽约0.2-0.5 cm,向前、内、下方斜行,耻骨构成其上外侧面,其余部分由肌肉、筋膜构成,其内为闭孔血管、神经及周围脂肪垫。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不一定发生疝,形成闭孔疝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盆底组织退变,闭孔管局部薄弱,二是腹内压升高,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及习惯性便秘病人。
闭孔疝多发生于年老体弱的老年女性,被称为“瘦小老妇人疝”(little old lady srsquo; hernia)[2-6]。本文4例闭孔疝均为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6.8岁,平均体重41.5Kg,与文献报道一致。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女性盆腔比男性宽且倾斜,闭孔的横径也比男性宽(4cm:3.5cm)。而且女性经过妊娠与生产,盆底肌肉筋膜松弛,加上老年性退变或营养不良失去腹膜外脂肪垫的有效保护,闭孔疝常见于多产妇就是有力的印证[7]。
闭孔疝突出的途径有3条:①疝囊通过闭孔管外口脱出,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②疝囊通过闭孔外肌的中上肌束之间沿闭孔神经和动脉下支的走行路线脱出,③疝囊向下向前疝入闭孔内外膜之间。其中第一种情况最常见,本文4例疝囊均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疝囊内容物以小肠最为常见,文献报道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大肠、网膜、阑尾、梅克尔憩室、输卵管、卵巢等结构。闭孔疝右侧多见,因为左侧闭孔被乙状结肠遮盖。本组4例闭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doc
- 门冬胰岛素30不同给药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doc
- 门冬胰岛素30每天3次注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效果观察.doc
-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分析.doc
- 门冬胰岛素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doc
- 门冬胰岛素30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doc
-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不同治疗方案成本一效果对比研究.doc
-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致头痛、头晕1例临床报告.doc
-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doc
- 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