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脱羧勒克菌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非脱羧勒克菌的研究进展 张勇昌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537000)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102-02 非脱羧勒克菌是非脱羧勒克菌属惟一的1个菌种,1962年称为非脱羧埃希菌[1],在此以前也被认为是“肠道菌群41”,是肠杆菌科的一种具有动力、革兰阴性杆菌[2-3]。1986年将非脱羧埃希菌重新命名为非脱羧勒克菌[3]。是条件致病菌,临床上很少引起注意,可以引起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1 分类 非脱羧勒克菌1962年被发现,由于生化特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曾经命名为不脱羧埃希菌[1],在此以前也被认为是“肠道菌群41”,是肠杆菌科的一种具有动力、革兰阴性杆菌[2-3]。1986年将非脱羧埃希菌重新命名为非脱羧勒克菌[3]。 2 生物性状 革兰阴性杆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有周鞭毛,有动力。为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能生长良好,血平板35℃培养18~24h,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形、表面光滑、湿润、直径2~3mm、黄色菌落,少数48h以后也为黄色菌落,不溶血。SS平板培养18 ~24h为淡红色菌落。 3 生化特性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OF(F),动力、硝酸盐、吲哚、酚红、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阿拉伯糖、海藻糖、鼠李糖、纤维二糖、密二糖、棉子糖、半乳糖甙酶、半乳糖酸酶、七叶灵、丙二酸盐、ONPG均为阳性。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尿酶、脂肪酶、明胶、柠檬酸盐、硫化氢、V-P、DNA酶、蔗糖、肌醇、山梨醇、苯丙氨酸脱氨酶、N-乙酰-beta;葡萄糖甙酶、5-酮基-葡萄糖酸盐、L-天门冬素芳胺酶均为阴性。生化反应不定的试验:侧金盏花醇、D-阿拉伯糖醇、alpha;-麦芽糖甙酶。 4 非脱羧勒克菌与相关菌的鉴别 见表1 表1 非脱羧勒克菌与相关菌的鉴别 鉴别试验 非脱羧勒克菌 大肠埃希菌 靛基质 + + MR + + V-P - - 枸橼酸盐利用 - - 赖氨酸脱羧酶 - + 鸟氨酸脱羧酶 - + KCN肉汤生长 + - 酒石酸盐利用 - + 丙二酸盐利用 + - 葡萄糖产气 + + 纤维二糖产酸 + - D-阿拉伯糖产酸 + - 山梨醇产酸 - + 手工操作鉴定非脱羧勒克菌有一定困难,由于非脱羧勒克菌的生化反应和大肠埃希菌很相似,特别重要的生化特性是非脱羧勒克菌与大肠埃希菌生化反应两者最大不同点在于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丙二酸盐、山梨醇,特别是产黄色的菌落。通常利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都能正确鉴定非脱羧勒克菌。也可以用16S rRNA序列分析来鉴定。 5 临床分离情况 非脱羧勒克菌在环境和临床标本中很少分离得到。国外从血液、伤口分泌物、胆囊组织、腹膜透析液、尿液分离出非脱羧勒克菌[4.5.6.7.8]。非脱羧勒克的检出情况,国内蔡妙英等[9]报道腹泻患者粪便检出3株;赵卓等[10]报道11株非脱羧勒克菌8株来自腹泻便、临床标本3株;石舟等[11]报道从痰标本培养出1株;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提高,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器化,国内从临床标本不断分离出非脱羧勒克菌,王迁、杜静、刘小平、吴建安等[12.13.14、15]报道从血液标本分离出非脱羧勒克菌;张勇昌[16]等报道9株,住院伤口分泌物7株,门诊阴道分泌物2株,医院感染非脱羧勒克菌检出率为57.14%,混合感染有2例。非脱羧勒克菌还可污染食品和药品,祝锡林等[17]报道从药品检出,杜强等[1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