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狄更斯与卓别林之间的相似性
[摘要]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进行对比,能使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之间是否存在着可比性,有没有相似点,如果有,是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相似点等这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了解了不同门类的艺术家的共性,就能看出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共性,小说家与电影演员或导演之间的对比鲜见刊物。本文拟把文坛的狄更斯与电影界的卓别林进行比较,理由是他们都是顶级的艺术大师。
[关键词]狄更斯;卓别林;相似性
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mstein)说:“要想‘了解’一门学问,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另一个领域的环境里去观察。”“比较”作为一种方法甚至一门学科始于文学,但近几年来也发展到了艺术学领域,具体表现为二级学科之间的比较,比如说戏剧与电影,或在同一领域里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对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之间的比较,目前尚不多见。其实对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对比,这种做法早在1969年,美国的著名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Peter Wollen)就提出过:“我们应该把作者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进行比较。”所以,本文想在这个方面做点尝试。
本文拟把文坛的狄更斯与电影界的卓别林进行比较,理由是他们都是顶级的艺术大师。他们不仅仅对各自的艺术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人所皆知。阿诺?凯特(Armold Kettle)教授说:“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包括那些没有读过他(指狄更斯)的小说的人都知道《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在工厂里发生过什么事情,但没有人知道博斯希尔学校发生过什么事情。”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对卓别林也做过相同的评价:“这个矮个子的家伙,穿着奇特的外套,蓄着梯形的小胡子,手里拿着拐杖,头上戴着圆顶硬的礼帽,在不到15年的光阴里,竟然红遍世界每个角落,自古以来,没有哪个能像他那样,让大家都能够欣然接受。”
一、相似的悲哀童年
狄更斯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在他10岁的那年,父亲因还不起债而蹲监狱。为了帮助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养活其他兄弟姐妹,他进了一家鞋油作坊当童工,主要的工作是包装鞋油。一天10小时的工作量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不仅使狄更斯当时觉得难以负重,而且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这份心理上的创伤直到他成年之后仍未抚平,这点从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对大卫这个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可以得到验证。在作品的初版自序中,狄更斯满怀深情地写道:“对于我想象所产生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我是一个溺爱的父亲,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个得宠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大卫?科波菲尔。”由此可见,狄更斯对自己童年的遭遇终身不能忘怀。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童年的苦难与狄更斯童年的苦难大同小异,卓别林在周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演员,但艺术道路不济、身体也欠佳。父亲后来又因酗酒过量而丧生,家境的窘迫不得不使他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自谋出路、养家糊口。他同狄更斯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进了工厂,当起了童工。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妈妈跟我和西德尼说,我们俩人不得不到外边去工作。我们俩原以为出去工作就是走出沉闷的家,到外边去闯荡闯荡。可是,就在那阴沉沉的一天,当我们来到工厂的大门口时,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将要受什么罪了。突然,他们把我们和妈妈分开,让妈妈去那边去工作,而我们孩子到这边来工作,我的心,一下子觉得好孤独、好无助啊。
童年的不幸虽然是悲哀的,可是就是这些不寻常的遭遇却给这两位艺术家早早地了解这个险恶社会的机会,给他们深刻地体验穷人孩子的心灵和思想状态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与素材。看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吧,无论是《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大卫,还是《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哪一个小孩不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呢?毛姆在谈到狄更斯创作时说:“尽管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渐渐熟悉了上流社会的语言,可是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上层社会生活,却从来也没有成功地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上层人物,他笔下的牧师和医生显然都不如那些律师及其雇员那样栩栩如生。”再看看卓别林的作品:《流浪汉》、《狗的生活》,《淘金记》、《城市之光》等。这些电影的主人公不是儿童就是流浪汉,或兼而有之。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艺术的典范,不在于卓别林他那个头戴礼帽,腿穿灯笼裤以及鸭子般的走路姿势,而且在于那些形象象征着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于他能够细腻而深刻地刻画出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命运,从而来揭露社会的不公和丑陋,众所周知,卓别林是个电影演员。他所演的人物都是一贫如洗的6E浪汉,但他也是一个导演,他导演过两部与以前题材不同的电影:《香港女伯爵》(1967)和《巴黎一妇女》(1923)。这两部电影是关于上层社会的。虽然《香港女伯爵》是由主流大明星马龙?白兰度和索菲亚?罗兰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