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底层文学中的人性之光
[摘要]叙述苦难是目前底层文学的共同特征。《最后的细致》是2007年短篇小说中描写“城市里的普通市民、企业工人等底层民众”的代表作,它具备展示城市普通市民生活困境的最敏感因素:疾病、死亡、贫困,但作者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另一面:亲情、爱、责任。底层文学应该注重发现苦难中的诗意,展现普通生命的人性之光。
[关键词]底层文学;苦难;人性之光
2007年的短篇小说界,一个陌生的名字逐渐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他就是青岛作家刘涛。2007年8月刘涛的短篇小说《最后的细致》发表于《山东文学》,同年9月被《小说选刊》选载,并在“阅读与阐释”一文中,被主编点评,成为该期刊物重点推荐作品。此后,该作品先后被收入《2007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与《2007中国年度短篇小说》,2007年底又被《新华文摘》选载。对于刚刚由诗人改行写小说的刘涛,这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是什么让这篇小说在2007年脱颖而出呢?评论家段崇轩说,《最后的细致》是2007年短篇小说中描写“城市里的普通市民、企业工人等底层民众”的代表作。无论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最后的细致》都撞上了当前的创作热点――“底层文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社会底层人物――城市平民和农民工,在作品中表现他们苦乐相伴的艰辛生活。到2004年底层文学创作已形成强大阵势,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列出一大批为读者熟知的作家,如:刘庆邦、陈应松、谈歌、刘醒龙、尤凤伟、葛水平、胡学文、荆永鸣、曹征路、罗伟章、夏天敏、孙惠芬等;底层文学作品数量也令人刮目相看,王晓明说“最近一年半的文学杂志上,差不多有一半小说,都是将‘弱势群体’的艰难生活选作基本素材的”。而且其中许多作品已经得到文学评论家和文坛的认可,如尤凤伟的《泥鳅》、孙惠芬的《民工》、陈应松的《太平狗》、荆永鸣的《北京候鸟》、罗伟章的《大嫂谣》、夏天敏的《好大一只羊》、胡学文的《命案高悬》、曹征路的《那儿》等等。这些作品或者被多家文学杂志期刊转载,或者被批评家研讨,或者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而且底层文学作品大量人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底层文学的兴起,也带来了文学批评的热闹。2004年到2006年,《天涯》、《文艺争鸣》、《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以及新星出版社和新浪网等文学期刊、新闻媒体等,先后发起组织了十多次关于底层文学的对话与争鸣。创作与评论交相辉映使底层文学声势浩大地浮出水面,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但是什么是底层文学,目前评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有的学者将底层文学视为一种伦理写作;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资本神话时代的无产者写作;甚至还有学者将它看作是对传统左翼文学写作的回归。王晓华认为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界定底层概念:(1)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底层”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困,于是“底层”就成了苦难的代名词。底层作家采用平民视角关注现实、关注底层民众,通过朴素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反映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人和其他底层民众的艰辛与苦难。所以底层文学一出现就具有浓厚的苦难意识,表述苦难也几乎成了底层文学的共同特征。例如,刘庆邦煤矿小说系列、陈应松的乡村小说系列等等。对此,有些评论者认为,底层文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而另一些评论者则批评底层文学过多展示了生活的苦难。还有学者认为,“底层”不仅仅意味着苦难――苦难只是人们跳出底层对其反观后的感受。苦难不存在于底层,而恰恰是知识分子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言人对底层的一种误读。真正的底层是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底层来自作家的理解和创造。尽管作家在创作时采取了平民视角,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毕竟缺少底层的生活经验,当他们站在底层生活的外围带着悲悯和同情来描写底层的生活时,又有多大程度上真正走进了底层的精神与内心?物质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空虚和困顿,底层的生活应该是多面的,透过苦难发现底层的人性之光是对底层文学更深层次的要求。
《最后的细致》具备成为展示城市普通市民生活困境的最敏感因素:疾病、死亡、贫困,但作者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另一面:亲情、爱、责任。主人公李皓一出场就是一个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正值壮年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强壮的身体一天天被病魔耗尽,身后留下的是即将上高中的儿子、月工资只有七百八十块钱的妻子和两万多块钱的外债。作者却把这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