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低俗之风 重塑媒体公信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抵制低俗之风 重塑媒体公信力   2006年7月27日,杭州某都市报开辟了“虚拟真新闻”专栏,公然宣称“新闻太可乐,虚拟更可乐”,专栏主持人的笔名为“天天愚乐”,并以“路边社记者某日报道”为开头写文章。这家媒体标榜“创新”的做法,受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严厉批评。这其实是从网络衍生而来的“恶搞”,属于一种低俗化的倾向。   近年来,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界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抨击。其中的低俗之风,披着迎合读者的迷人外衣,甚至被有些人视为传媒业发展一个不可逾越的台阶,因而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有必要加以廓清。      一味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四大怪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指出,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一些追求平民化的媒介迅速成为传媒新锐,但市民化特色有时走向了极端,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煽情和感官刺激,甚至制造假新闻。一些媒体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以为如此能够赢得受众和经济效益。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王菲从怀孕到生育小孩,多少媒体“苦心孤诣”地给予报道甚至不惜造假;窦唯不满于媒体长期的“恶意盯梢”,最终怒闯报社焚烧汽车;香港“艳照门”事件被轮番爆炒,就连芙蓉姐姐也站出来恶心一把,自称“名誉受损”。透过这些堪称是中国娱乐媒体集体堕落的标志性事件,以至于有人感慨――在部分媒体上,“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   ――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奉行“娱乐至上”乃至吼出“娱乐至死”的口号。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其中就有一家浙江的电视台;广州有30余人因酷暑死亡,某媒体竟戏说为“广州酷毙三十余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标榜“民生新闻”的电视台,从关怀民生开始,到疯狂追逐收视率结束,这中间所有的灾难新闻统统都可以成为娱乐题材。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一些犯罪案件的报道详尽展示抢劫、凶杀的作案手段和血淋淋的场面。尤其是个别法制类的报纸,竟把它作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在车站码头,尤其是一些标着外地刊号,却在本地发行的“几不管”报纸,这样的文章十分醒目,执法者竟然无可奈何。   ――宣扬低俗文化与习俗,详尽描写淫秽、黄色情节,过度追求猎奇。浙江某都市报曾刊登《男人叫吧不是错》、《男人叫床的习惯方式》等文章,渲染性技巧,格调低下,内容庸俗。浙江的个别都市类媒体,“性”趣盎然,不惜篇幅,乐于刊登像《千年木乃伊怀孕》《妻子骗来同事送给丈夫强奸》之类的无聊内容。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性虐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做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四大诱因是根源      客观、真实、关注主流本来是媒体应尽的题中之义,但有的媒体为什么会刊发这些低俗的新闻,并乐此不疲呢?   原因之一,某些媒体采编人员以为,新闻只要有确实来源就可以报道,新闻的倾向性由新闻源负责,媒体对此不负责。对某些采访对象的叙述,他们不考虑、不判断其品位的高低及是否准确、真实,只要能“吸引眼球”,都照用不误。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还认为,这类新闻能够满足受众趣味,是符合受众知情权的。事实上,不少采访对象是信口开河,甚至是别有用心、夸大其词的。农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就屡次遭遇某家电视台的不实报道。某家电视台播出新闻:一农妇在农行某网点门口存款被抢,要求农行赔偿损失。镜头里该农妇哭哭啼啼,让人同情。第二天这家电视台还要连续报道,农行得悉后派人前往说明:目前警方已经立案,疑点较多,情况未搞清前不宜报道。这家电视台不听劝阻再次做了报道。第三天警方破案,实为一起诈骗事件。农妇上当受骗后怕家人指责,想从银行“挽回”损失,故导演了这出闹剧。可想而知,农行包括警方都因此迁怒于记者,该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受挫。1958年,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吴冷西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至今读来,颇有警示。   原因之二,某些媒体只重视经济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忽视甚或忘记了我国新闻媒体的根本任务。媒体为了增加收入,改善自身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必须扩大发行量、收视率并增加广告收入,因而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眼球。有的媒体工作人员不考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