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帝后礼佛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帝后礼佛图   所谓礼佛图,就是把当时人们进行佛事活动的礼仪形式模刻到窟壁上,作为永久性的纪念。《魏书?皇后列传》中就有“高祖每遵典礼,后及夫、嫔以下接御皆以次进”的记载。    浮雕礼佛图最早出现于宾阳中洞窟前壁,是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政策的结果。在此以前的供养人,只是单身的、模式统一的人物,没有高冠大履、褒衣博带之人的群像及侍从人物像。稍晚的巩县石窟礼佛图,队伍规模开始庞大,增加了随从,分三层或四层,占据了大面积的石窟壁面。    北魏尤其是洛阳时期,随着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因素的加强,供养人像也更多地借鉴了汉代画像中人物的表现形式,如利用榜题来说明供养人像所代表人物的社会身份。在贵族供养人像中,还出现随从及仪仗配置,人物尺寸也增大,有的甚至与真人大小相等。供养人不再是屈居一角的卑微形象,而是仰肩凸腹,雍容华贵,成为尊像之外具有独立表现性质的世俗艺术形式。    古阳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在龙门开凿的第一个洞窟,集中在这里最早的一批佛龛的功德主要是负责营建洛阳新都的元魏宗室(古阳洞元魏宗室造像有四位,以辈份排列即安定王元燮、广川王元略(贺兰汗)、齐郡王元?v、北海王元详。其中,太妃侯为广川王元略的造像龛和齐郡王元?v的造像龛没有供养人像,而另外二王的造像龛中则开启了北魏晚期皇家供养人像的新题材和新形式。)和中央官吏。在元详等少数元魏皇族开凿的小龛中,供养人像陡然出现了一种全新样式:身着汉式服装,在侍者随从的陪同下,以伞扇出行仪仗表现前去礼敬佛陀的场景。这种构图方式迅速被模仿并加以完善,成为北魏后期皇家石窟供养人像中独一无二的类型。    古阳洞三处小龛,供养人像均位于龛基处,以尊像所在位置为中心分为两组。人物依据尺寸大小及动作行为,明显可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两类。主要人物是供养人,次要人物是服务于供养人的侍从,为其提衣襟、举羽葆等,严格意义上,这些侍从人物并不是供养人。    一般而言,小龛中供养人像的布局有以下几点规律:    1、供养人像按照“左尊右卑”的观念,以尊像为中心,男左女右布局。    2、在一龛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世俗供养人,表明其地位越高;反之,处于两侧者,则地位相对较低。    古阳洞贵族礼佛图的样式为随后宾阳中洞所采纳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帝后礼佛仪仗图。其特点是供养人中第一次出现帝后形象,另有朝臣、嫔妃、侍官等,显示了皇帝出行、百官陪驾的真实礼佛出行场景。在巩县石窟中,帝后礼佛图的规模扩大,供养人按照身份等级自上而下排列,秩序井然。这标志着北魏后期皇家礼佛仪仗的正式确立。    宾阳中洞是北魏在龙门石窟开凿并完工的唯一皇家石窟。宾阳中洞的前壁均是浅浮雕题材,遍雕佛经故事和皇室礼佛行列,用以宣扬佛法、赞颂佛家的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的威仪。宾阳中洞(龙门石窟研究所编号第140号)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正壁(西壁)为坐佛五尊像,南、北两壁各雕一立佛三尊像。东壁入口的两侧有四层浮雕,南侧自上而下分别作维摩诘居士、须大??太子本生图、皇后礼佛图与五神王;北侧自上而下分别作文殊菩萨、萨?侍?子本生图、皇帝礼佛图和五神王。其中,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卖至美国,现分别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东山健吾:《流散于日本、欧美的龙门石窟造像》,载龙门石窟管理委员会,《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第34页)。    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孝文帝与文昭皇太后所开凿,但关于该窟中帝后礼佛图中帝、后所指,一直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帝指宣武帝父亲“孝文帝”,后指宣武帝母亲“文昭皇太后”;另一种意见认为,帝指“宣武帝”,后指宣武帝的一位皇后,如胡太后等。后一种意见主要持有者是梭柏先生,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前一种观点较为合理。    此图北段刻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南段构图与北段相似,刻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个戴莲冠的贵妇,在众宫女的前导、簇拥下迎风徐行,方向与北段相对。图中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变化丰富,不同于当时常用的以形体高低大小来区分人物等级的手法。不过,尽管图中人物形象并无显著的大小之别,服饰也大致相同,但从人物的位置、相互关系,特别是风度威仪间的微妙差别,都显示出作为全图中心的帝后迥异常表的高贵与尊严,体现出创造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孝文帝画像中冠服特点是:头戴冕旒,冕板置于介帻之上,垂旒。按照史书记载,皇帝冕上的垂旒当有十二,这里并未突出;帽有缨带,腰系革带,大小绶带垂下,前有蔽膝,宽袖,曳地衣襟,脚蹬笏头履。《隋书?礼仪六》记魏统治者衣冠云:“乘舆,平冕,黑介帻,垂白珠十二旒,饰以五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