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国星辰灿烂――浅谈罗孚《南斗文星高》
1994年秋我首次赴港探亲,因为老伴和曾敏之、罗孚都是旧友,说准确点是1947年前后在重庆《大公报》时的同事。曾敏之任新闻采访部主任,罗孚和老伴同在副刊部任编辑,大家相处很好。当时他还年轻,个头又不大,我们都叫他小罗。那天在香港湾仔一家大酒店里会晤,罗孚迟到了,随身带来一瓶“XO人头马”外国名酒,他工作太忙,没坐多久又匆匆离开了。
不过罗孚临走前送给我一本《南斗文星高》随笔集,是他回港后出版的第一本新书。通过阅读著作也能想见其人:个性中有点幽默感,平时善于交际,因此他对香港的几代作家都很熟悉,能将他们活龙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宛若一幅幅人物素描。我欣赏罗孚的文笔恣肆流畅,似乎任意写来不讲究章法,又能自如地凸现人物内在精神的亮点,紧紧把握住每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得失,真可谓形神兼备矣。这种随笔的写法恰恰反映了香港文坛独有的灵气与文风,擅于把严肃的学理问题同趣味性融会在一起,而且篇幅可长可短,读起来并不感到疲累。罗孚除办报外还主编一些文艺期刊,出过几本小品和散文集,大多与文艺有关联;后来出任香港的《新晚报》总编,是不折不扣的评论家兼报人的“两栖动物”。
后去港定居的老一代作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曾在上海走红的两位作家――曹聚仁和叶灵凤。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的散文书系中有曹聚仁的一本散文选集,精选出他在三个时期中的文学类代表作,而且选编者还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评介了他的生平与学术成就。曹聚仁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怪才,通晓国学与现代文学史,其风格与鲁迅、周作人、丰子恺全然不同,而以“乡土味”的文风独树一帜。他向来以史家自居,其实更擅于写文章,又是一位多产作家,有四千多万字的著作。罗孚以曹聚仁从1950年南来香港的活动为主线,运用随笔的轻松自如的叙说方法,把其人的后半生告知读者,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其中有几桩要事颇有意味:一是上世纪50年代香港各派争吵不休,大打笔战而陷入分裂。他因曹聚仁的经历一度被左派当作了“反动文人”加以痛击,而右派也不喜欢他的中间色彩,真是左右不讨好,“但于右较近”。二是曹聚仁曾经接近过鲁迅(同为章太炎的弟子),通过几次信,晚年还隆重推出一本《鲁迅评传》,应当说颇有创见。罗孚却用怀疑的眼光(不仅他一人)相看,不相信他能写好这本书又不作具体阐述。三是关于曹聚仁曾经去台湾开展统战工作的传闻,只能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但从新闻采访记录《北行》三语中,可以看出曹聚仁的思想转变,我个人对他在重庆兼任复旦大学教授时主编的《中国抗战画史》更看重,它为历史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史料。总之,“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总是不会错吧”,他与国共两党的上层人物都有来往,毕竟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文人爱国几乎是天职而不必去纠缠历史上的行迹,罗孚后来也检讨骂过曹先生是“乌鸦”的笑话,并以此表明所写的是一篇纪念“可以为师”的追忆散文。
罗孚对叶灵凤似乎情有独钟,一口气写下三篇近乎翻案的文章,他对这位“洋场才子”寄以更多的同情。叶灵凤的名声与地位比不上曹聚仁,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早年加入创造社只充当了一名小伙计,后来还挨过鲁迅先生的责骂,因为叶灵凤用漫画讽刺过鲁迅是个“阴阳脸的老人”,是自讨没趣。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叶灵凤又和穆时英、刘呐鸥一道发表“新感觉派”的新小说而闻名于上海文坛。抗战时期叶灵凤来到香港,经历比较复杂,一度被人称为“汉奸文人”。罗孚长期与他接触,了解到一些未曾公开的秘密,因而决意写出这些文章来加以澄清。例如说叶灵凤去港后发表过“寄故国之思,扬民族大义的作品”,他的这种勇气当然是由抗战激发出来的,而与国共两党地工人员对他的争取分不开。再如叶灵凤虽然在香港的日本军部所属的大岗公司工作,却利用这种双重身份为国民党做了一些“敌后工作”,还搭救过著名诗人戴望舒,但他本人从来没有向人“表功”,甚至被日军抓去坐牢。这些应该足以说明“他不是志士,只是有良心的人”,但他公开身份自然要引起不好的争议。这里不由使人想起日伪时期,“左联”的女诗人关露曾经奉命打入敌人内部,解放后竟长期被打成“汉奸”分子,叶灵凤的“吞旃”明志似乎更容易。显然罗孚的目的是替叶灵凤洗刷恶名,结论说他“真可以说是一介书生”,建国后三联书店还出版了一套近七十万字的叶灵凤遗著《读书随笔》。
后两篇文章的基调相同,主要记述叶灵凤后半生在香港的经历与贡献,他同左、中、右的文化人都交上朋友,有时被看作和曹聚仁、徐讠于一样的老作家。罗孚为之惋惜的是,在叶灵凤去世后多年仍有“没有擦拭干净的一些尘垢”,即摘掉那顶“汉奸文人”的大帽子。他始终把叶灵凤看作人中之凤,尤其最后一篇是怀着敬意与深情写下的怀人兼记事抒情的散文。不过,至今对这位“两面人”的评议仍有分歧。
罗孚喜欢用随笔式的散文来追忆或评述香港的一些著名作家,充分发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