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找回观众服务山乡农民
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这是一句行话。但如何让这个难以侍候的“上帝”真正青睐戏剧是一门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学问。这其中既有市场性、实践性,也有艺术性及科学性。多少年来,湘剧这个古老剧种,作为一个全省为数极少的县级湘剧团,面对的观众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由此,为农民写、为农民排、为农民演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服务模式。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必须树立这种基本的观众意识和服务意识。近十多年来,我团编排的大小剧目除了体现其强烈的时代精神,还特别注重从农民观众的审美角度、欣赏层次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演出样式、生动风趣的乡音俚语、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进行创作和演出,不论是涟水河畔还是龙山脚下,不论是戏台还是田间地头,均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我团使湘剧这一古老的剧种焕发了一种新的生机,也使艰辛支撑的演职员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时,也让我这个既是演员,又是一院之长的湘剧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到了戏曲,尤其是古老剧种如何走近观众、赢得观众这一关系到剧团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以独特而古老的艺术特色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戏曲,近二十多年来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观众不上门,观众何处寻?面对这种新时期、新潮流、新市场所带来的不可否认的危机,是回避现实、偃旗息鼓,还是改弦易辙?抑或是迎难而上,大胆革新?……这是一个戏曲工作者应予重视并应该深思的课题。
一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这也就是鱼和水的关系。
戏曲观众的减少,有人说是戏曲演出样式太陈旧,是欣赏节奏太缓慢,是缺少视觉冲击和感观刺激,是被其它娱乐形式抢占了市场。也有学者说是不少戏剧作品太俗气,缺乏精品力作,达不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众说纷纭,均不无道理。但我在演出实践中感悟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观众对象的定位。因为,一个县级剧团所处的位置不是北京、上海,也不是繁华大城市;面对的观众群体不是高层官员、外国来宾,也不是白领阶层和知识分子;其主要欣赏对象就是农民。把握准了这个定位,我们才能方向对头,创作对路,演出对位,服务对口,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根基和发展方向。自一九九五年至今,我们排过数十台地地道道的传统湘剧,创作和演出过宣传当地英模的《热土忠魂》,创作过探索剧目《篾匠闯兵营》,曾编导过反映农民如何致富的大型轻喜剧《乡村吉尼斯》,也尝试过行业演出、校园演出、歌舞演出、综艺晚会……。这,无非想在困境中通过不同演出样式,不同服务方式摸索现代观众的审美意向,消费趋向,心态动向,娱乐导向,找到一条把握观众,争取观众,赢得观众,征服观众的新途径。既然观众是上帝,尤其农民观众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就必须了解、摸索、探究、掌握他们的欣赏情趣和审美习惯,而决不能忘记这个基本服务对象。
我从事舞台表演三十个春秋了。从我的演艺生涯中悟到:我演出的《白兔记》、《琵琶记》、《访贤记》、《楼台记》、《孟丽君》、《白蛇传》、《皮秀英》、《柜中缘》、《大砍樵》、《梁山伯与祝英台》、《三打白骨精》、《薛刚反唐》、《阵上招亲》、《卖妙郎》、《珍珠塔》、《凤冠梦》等虽都是古老剧种演出的传统剧目,但多年来在农村无论到哪个乡镇,都久演不衰。甚至,出现了剧团演到哪里,观众就跟到哪里的情景。这种现象,在当今的都市是无论如何找不到的。而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通俗易懂,人物爱憎分明外,所有的戏里都有一个“情”字。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情不动人,戏无情不扣人,也不留人。同样,也留不住感情丰富的农民观众。古代戏剧家高则诚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汤显祖说的“《琵琶记》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孔尚仁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戏剧艺术大师田汉先生在一九三五年就谈过:“叫观众如听神话似的听故事似的,来看《雷雨》这个剧。”……都说明戏必须从情字上下功夫。情景交融,才能达到演出的最高目的。如果直白的“高台教化”,枯躁的政治宣传,农民观众也是不会买账的。
由此可见,只有熟悉观众,熟悉农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观众群体, 才能真正把握一个山区剧团的演出市场,才能真正体现观众意识是戏剧演出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
当前,各种戏剧汇演名目繁多,打造戏剧精品的选拔也接连不断,这都是为了出人出戏和繁荣创作,均无可非议。但我最欣赏也最为感叹的是去年的全省县级专业剧团的新剧目展演。那种朴实、本土、通俗的泥土气息像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难怪不少剧目在当地演出时,其通俗易懂的情节、富于地域特色的风格、符合当地百姓口味的形式让农民观众无不叫好。由此可见,为农民观众排演通俗易懂的剧目也是找回观众意识,服务山乡农民的一个重要理念。
戏剧大师曹禺,老舍都一直提倡大众文学。魏明伦先生也曾反复强调:“戏曲以通俗之为佳。”我以为,要想抓住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观众,就必须“以通俗之为佳”。这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