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灵奇异 玉出椟中
林散之,世人认为20世纪最杰出书家之一,以诗、书、画“三痴”名世,以“散草”卓然而立于书坛。他善持长锋羊毫,出碑入帖,千锤百炼,终以苍劲老辣的线条,虚阔空灵的分布,苍茫氤氲的视效自立一格。他引画法于书法,在书法实践中对于笔法与墨法的阐扬不遗余力,居功甚伟,造就了草书发展史灿烂一环。其艺精,其格高,其名盛,其人雅,故他在书法市场上的表现亦不俗,随着人们对其书法艺术价值的发掘及艺术认同感的增强,他的艺术市场表现当有望持续刷新。
林散之1898年出生于书香门庭,三岁即能认字数百,六岁入私塾读完《三字经》、《大学》、《中庸》,七岁习大字《麻姑仙坛记》、小字《十三行》,十岁为乡里书写春联,“端庄有楷法”,喜获赞誉。十一岁能作文赋诗。少年时期即得到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事关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是他艺术创造产生的文化根源。他一生于诗苦苦追求,收获颇丰,有数千首。他晚年自言“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书墓碑时亦只题“诗人林散之”。艺术门类本体虽不一,但都殊途同归于中国文化要义。况且各艺术门类之间也可借鉴、生发,林散之对书法笔法和墨法的发展即来自绘画的启发。恰如其师张粟庵先生谆谆教导之“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这为他攀上艺术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罢唐诗摹晋帖,不知月已上纱窗”,林散之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路子。十六岁开始从范培开学书,双钩悬腕,步趋八法,规模晋唐。后又从师同乡张粟庵,1926年已经名满皖东。此年始与黄宾虹通信,两年后,又得粟庵先生引见,负笈沪上,求学于黄宾虹。三年后艺事大进,黄宾虹对其十分器重,曾向刘海粟介绍说:“传人惟林散之”。他还具名代订“林散之书画润格”,此事广为延誉。
林散之求学于黄宾虹,是其艺术道路上关键的一步。林散之示其书画,黄宾虹观后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无……” 黄深谙画法同书法,用墨与用笔之道:“善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修。如山岳江河,无轻松之意,笔乃沉着;沉着之后轻松,犹扛鼎者之举重若轻也。否则如狂飙吹落叶,安得有气?”黄宾虹棒喝之语对于林散之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后来林散之在笔法上狠下功夫,锻造出了苍茫雄劲的线条,是深深获益于黄宾虹的。不仅如此,黄宾虹嘱其师法造化,对文化背景深度追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1934年,林散之遂携作孤身万里游。养胸中丘壑,打奇峰草稿,炼才子肝胆,谱秀口诗篇。收获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首,漫游小记五万言。此行对林散之的艺术人生有重大影响。
林散之早年从范培开、张粟庵学书习文,“十六岁从乡贤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后从含山张粟庵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故朱仁夫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中认为“米芾书空灵处本于褚,林书空灵处又本于褚米,根羲献,林用褚米,萧散恬淡,中宫凝聚,散而不送,曲尽意态”。安吴(包世臣)是碑学大师,悬腕双钩,下笔逆势,主张笔锋平铺纸上,万毫齐力,这是林散之后来着力打造线条之美的先决条件之一。后遇黄宾虹,更加着力于此。引画法入书法 ,开始了其对书法的伟大创造。林散之自言:“余初习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入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经过不断学习,“从范先生一变,从张先生一变,从黄先生一变”。六十岁以后习草,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其昌、祝允明为宾。不离帖学之宗,终成独特面目。
由唐始,上追汉魏,转而再入唐、入宋,直至元明清,通研历代名家书迹,礼器、张迁、孔庙、曹全,张孟龙、贾使君、颜平原、李北海、米元章、王觉斯等大量碑帖,六十岁以后始习草书,功底之厚可想而知。林散之注重用墨,师法黄宾虹用墨七种,积、宿、焦、破、浓、淡、渴,学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理,消解黑白实虚界限,融会诸元素,加之以强健腕力,遂成渴中有燥、渴中有润、苍茫淋漓、造化虚灵的神奇效果,赋予书法线条以丰富华彩的生命。林散之草书也呈现出天真烂漫、满纸云烟、虚灵剔透、亦古亦今、纵横摇曳的独特面目。
有人说,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国“天人和一”、“阴阳蜕变”、“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林散之草书,如日月之运行,春秋之转换,洒之自然,势不可挡,不经意间已成万千气象。纵涂横抹,皆成佳趣,曲处还直,方中觉圆,似柔且刚,远观之恰如仙子临风,近品来硬如曲铁,具有很高的意境。这一切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林散之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集大成者,堪称诗书画三绝,墨色燥润枯湿合宜,精、气、神、骨、筋、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