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铸有汉字的不花剌钱币新考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币面汉字的解释
在察合台汗国钱币中,打制于不花剌(现今布哈拉)、币面上铸有汉字“不花”和“课”的镀银铜币曾引起钱币学者的极大兴趣。这两种钱币虽早已为泉界所知,但迄今为止涉及钱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铸有汉字“不花”的钱币(图1)。该钱币正面中心打制有(cikka buxara,不花剌钱币),周边有打制信息:(zarp xaza bi-baldat al-faxira sanat sittin wa sittamia,该钱币在光荣的城市打制于660年)。背面中心是汉字“不花”周边的文字与正面相同。研究者一般认为,“不花”这两个汉字是布哈拉城汉语历史名称“不花剌”的减缩形式,其打制年代为回历660年(即公元1262年),但对于币面上打制汉字的原因,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铸有汉字“课”的钱币更为复杂(图2)。该钱币正面的中心有(cikka buxara,不花剌钱币)字样;其外部是由六个弓形组成的花纹,在其中的三个弓形花纹中均有同一词(al-malik,王)。背面中心是汉字“课”,周边的部分文字模糊不清,可读为:(zarp xaza…sanat salas wa sittin wa sittamia,该钱币在…打制于663年①)。从币形上来看,此币接近于“不花”币,完全有理由将这两种钱币的打制年代确定为同一时期。但研究者们对币面汉字的解释却不尽一致,例如前不久出版的N?巴达尔奇有关蒙古钱币的著作就提出,汉字“课”意为“课税”,可理解为对应交纳课税的警告和指令。②
但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回答“在中亚一带打制汉字钱币是发给谁的?”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汉语当时仅通行于华北地区,而这一地区被看作是帝国的本部,为蒙古大汗所掌控,而能够为不花剌纳税人所理解的、此种钱币上的汉字不可能是警示性的。
据《元史》有关征税史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课”不是某种具体税赋的名称,而是表示“课税”和税赋管理机构“征收课税所”③以及“课钞”、“课钱”、“课银”等概念。
Π?H?彼德洛夫曾对汉字“课”做过积极的探讨。他认为,该字最有可能表示“税(币)”。但这一解释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在察合台汗国的税币上要打制“异族”汉字的原因。为了弄清其原因,需要考察这一钱币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当时征税的方法。
二、作为征税法的“包税制”
“包税”这一概念在中国最早是从北宋时开始的,④而在中亚则开始于7世纪。其时不花剌开始冲制被称为“不花剌钱”的税币,课税的收缴只用这种税币而不用别的,政府冲制税币并按规定的比率将其卖给买主――包税者。
因此,作为支付手段,政府完全拥有以金、银来等价征缴课税的权力。这种税制在中亚延续了约600年,逐渐合法化,并成为传统,为当地居民所熟悉。
在蒙古统治时期,包税制尽管遭到了两任蒙古大汗谋臣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但1240年在中国还是开始施行起来了。
H?Π?蒙库耶夫曾写到:“尽管税率已被规定下来了,但在征税中仍是很任意的。宋子贞的《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自1230年在华北已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税赋,直到1236年税赋改革,史籍对征税法均无记载。大概当时已经施行包税制,因为1236年税赋改革后,包税制已比较广泛地开始施行了。”⑤
穆斯林商人奥都剌合蛮于十二年己亥十二月(1239年12月)向窝阔台呈请包征波德涅别斯诺依的课税,得到窝阔台的同意后,便于第二月开始管理华北路各地的课说事宜。⑥《耶律楚材传》中的一段记载与此有密切关系:“自庚寅(1230)定课税格,至甲午(1234)平河南,岁有增羡,至戊戌(1238),课银增至一百一十万两。译史安天合者,谄事镇海,首引奥都剌合蛮扑买课税,又增至二百二十万两。”⑦
通常,中国的包税人均出自中亚穆斯林富商。有此推论,蒙古统治中亚时,商人包税极可能稍早,即从窝阔台统治之初就已恢复了。
三、不花剌的分地
分封制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就已存在。⑧根据帝国的社会特点,分封制的实质是大封建主占有土地。分地按照土地规模和数量被分封,并取决于分地主的武功和可汗的意愿。“可汗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拥有自己的分地”。⑨分地主拥有从个人的食邑⑩征税的权利。据汉文史料记载,分地通常由户数组成,而不取决于土地的面积,有时也以分地的长度来区别。
例如,在帝国的华北地区,分地制实际上开始于1236年8月,即金王朝灭亡而进行人口调查后不久。[11]我们可以援引以下事实作为分地人口的分封制:华北的一半人口90万户(据统计当时共有183万户)被赏赐给贵族和官吏。蒙古人虽然成了中亚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得到分地的赏赐。“在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