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学教程 主讲: 吴辛丑 教授 明清时期的训诂 明清时期是传统训诂学的成熟时期。明代是过渡、酝酿阶段,清代是成熟与极盛阶段。 明代学术不振,训诂学研究成绩远不如清代。不过,清代蔚为大观的考据学与乾嘉学术,却是发源于明末,是对宋代以来空谈性理、浮华无根学风的否定与反动。 本期内容要点 1、明代训诂著作简述 2、明代训诂对清代的影响 3、清代训诂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以声音通训诂 创发条例,探索规律 重视对训诂专书的再研究 4、清代训诂研究的主要成果 明代训诂研究简述 ①字典 ②雅书 ③方言俗语研究 ④古书注释 ①字典 明代产生了两部影响很大的字典,这就是《字汇》和《正字通》。《字汇》作者梅膺祚,安徽宣城人。这部字典吸收了明以前字典编纂的经验,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 一、检字方便。《字汇》按笔画多少建立部首,从一画至十七画,列214部。 二、收字适中。《字汇》收了33179个字。怪癖之字不收,而见于经史的所有文字全部收录。 三、注音详明。《字汇》使用了四种注音方法:1.直音;2,反切;3.纽四声法(即所谓四声互证);4.音近某。 四、字的释义较为全面,而且尽量列举书证。 《正字通》,作者张自烈。是《字汇》之后、《康熙字典》之前的一部重要字书。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存目》说:“《正字通》十二卷,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自烈、文英同撰。” 《正字通》是为纠正《字汇》错误而作,《字汇》中有不是古文而当作了古文的,有不是俗体而当作了俗体的,有字同训异、字异训同的,有前后重复、自相矛盾的,有引证错误、书证不周的,《正字通》都加以改正。 ②雅书 所谓雅书,是指仿《尔雅》而作或与《尔雅》性质相类或书名中带“雅”字的书。明代最著名的雅书是方以智的《通雅》,其次是朱谋(土韦)《骈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崇祯十五年出版之方密之(以智)《通雅》五十卷,实为近代研究小学之第一部书,体例略仿《尔雅》,而门类稍有增减。此书有许多新理解,先乾嘉学者而发明,但后来人征引很少,不知何故。”(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229页) 又说:“依我看,《通雅》这一部书,总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清代学者除高邮王氏父子以外,像没有那位赶得上他。”(171页) 方以智《通雅》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一、方以智发展了元代戴侗的“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他说:“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卷首“音义杂论”)作为一种理论主张,无疑对清代的文字训诂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为词汇与训诂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研究先秦词汇要读《尔雅》,研究汉魏词汇要读《广雅》,如果要研究唐宋元明词汇,则不可不读《通雅》。《通雅》保存、解释了不少从唐至明的词汇,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词汇,考证名物制度,探讨词源,以及科学史、文化史的研究等,均有参考价值。 ③方言俗语研究 汉代扬雄以后,很少有人从事方言词汇的专门研究。直到明朝,才又出现了几种方言词汇著作,如杨慎的《俗言解字》、李实的《蜀语》、岳元声的《方言据》等。 《俗言解字》,又名《恒言》、《俗语》,条目不多,共解释词语52条,其目的是探求俗语的本源或本意。 《蜀语》是一本记载四川方言词汇的著作,对了解明代四川方言和研究现代汉语词汇都有意义。 《方言据》,作者岳元声,他认为方言俗语中有音无字者不少,且多有来历,于是查证典籍并小学诸书,从形音义的角度详加解说,撰成此书。 明代崇尚宋学,开科取士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所用注释与元代基本相同。至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主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五经》为《易》、《书》、《诗》、《礼记》、《春秋》),试图在元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次统一的诠释工作。然这几种“大全”多系杂揉元人注释而成,可取者少。 《明史·儒林传》云: “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歧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注:伊、雒,指二程(程颐、程颢)的理学。也作“伊洛”。他们是洛阳人,讲学于伊水、洛水之间,故名。] 明代训诂,有两本著作值得注意。一是梅鷟《尚书考异》,一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一般认为,魏人王肃好作伪书,《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都是王肃一手所造。《隋书·经籍志》和唐孔颖达《尚书正义》都已有所怀疑。至宋吴棫、朱熹,怀疑更多。朱熹明言孔安国传是假书。不过朱熹并不怀疑经,到晚明梅鷟《尚书考异》,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怀疑才进入实质性的有根有据的研究。 但梅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