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日·仇日·知日 爱与恨中滋长的邻国之恋
哈日·仇日·知日 爱与恨中滋长的邻国之恋-历史论文
哈日·仇日·知日 爱与恨中滋长的邻国之恋
本刊记者 蒋波
一切都得从1868年说起。时年,日本国孝明天皇驾崩,16岁的小皇子睦仁匆匆即位。当朝大臣们游目于卷帙繁浩的中国典籍,终而相中了《易经·说卦传》里的句子——“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自此,年轻的天皇改元“明治”。
在此之前,“唐风”压倒“和风”。日本一直孺子般贪婪地吮吸着西边大陆的文化精髓。“唐风”是单向的、自西向东;“唐风”越刮越猛,刮去了中国的文物典章,汉字的书写系统,甚至国名“日本”及其读音“にほん/につぱん”。
明治维新之后,“和风”压倒“唐风”。逐渐健硕起来的日本,不再需要母乳的滋养;而在中国,日本文化渐渐流行。毋庸多言,人们口头和书面频繁出现的现代高级词汇往往来自日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社会主义”……“啥日先驱”变身“反清义士”
明治天皇登基后,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摘出“维新”二字,开始逐步实践自己的强国理想。通过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日本国力迅速增长,一跃而成足以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大国。此后,日本先后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日本的军事力量也大幅提升。1894年,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帝国;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日本盛极一时,称雄亚洲。
而在隔海的对岸,甲午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洋务自强”的美梦中惊醒了,他们痛定思痛、立志变革。在看到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巨大进步后,疾呼在中国也推行变法运动。其中呼声最高者,莫过于康有为,他在《日本政变考》中陈述“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速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此时,中国呈现出第一次“哈日”的高潮。
这次高潮深刻地体现在赴日留学生的数量上。19世纪末,中国留日学生也不过一二百人,1903年,这一数目达到了1300人。到1906年,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持续井喷,超过12000人,呈现出“无贵、无贱、无富、无穷、无长、无幼”的留学热潮,规模之大,古今中外都十分罕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留学生中,包括中国近代史的一众名人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王国维、秋瑾、陈独秀、田汉、周作人、蒋介石、廖仲等。
在日的留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日本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知识。课余,他们还创办各类刊物,如《清议报、《国民报》、《浙江潮》、《江苏》等,以期将日本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介绍回国,启发民智。创立译书团体也是这些留学生热衷的活动,译书汇编社、教科书译辑社、湖南编译社、会文学社等等一批译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他们的努力开辟了20世纪初期蔚为壮观的译书高潮,逐步改变了过去英美译书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中文词汇和文体也因此受到日文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的日语译词都是在此时进入汉语,再如五四时青年们高举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后来也被日文的“民主”和“科学”所替代。
此时的哈日之风,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化,改善风气,宣传自由、民主思想,自然功不可没,更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进程。康有为变法失败后,匆匆逃往日本;鲁迅在仙台看到国人麻木的神情后,终究弃医从文;女侠秋瑾甚至脱去旗袍马褂,改着一身和服,腰佩倭刀,宣扬“反清”大义。这批留日学生的身上深深地烙上了“革命”二字,哈日派摇身一变成了革命派。最终,以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的成立为标志,第一次哈日高潮达到了顶峰。
直到1915年,“二十一条”的提出,激起了中国上下一心的反日浪潮。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股反日热也是由接受了新文化的留日学生首先发起。在中国各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运动中,这场波澜壮阔的哈日运动走向了尾声。
“芭蕾外交”始破冰
20世纪中国的命运一波三折,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大爱大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无疑给中国人带来了最沉重的伤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也几乎完全停止。芭蕾舞开启了中日两国间的破冰之旅。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将中国的《白毛女》搬上日本的芭蕾舞台,赢得各方好评。自此之后的50多年里,松山芭蕾舞团频频来华公演,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开启了中日关系的“芭蕾外交”。
转机发生在中美建交的1972年。那年秋天,周恩来总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友好”成为中日关系的主流。1978年,中日两国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份条约开启了中日关系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