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论辩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论辩之道

PAGE  PAGE 66 第五章 论辩之道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舌战 人类,自从会说话以来,就开始有舌战。事物的矛盾既然普遍存在,言辩、争执,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普遍性。古希腊哲人的一些思想,常常以论辩的形式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见解主要通过对话体、语录体形式流传后世,其中记录了许多论辩,能够使后人窥见当年唇枪舌剑的场面。 现今美国明尼苏达州法院里有4幅画,这4幅画概括了把“规范”变成人们“行为”的过程。第一幅画,是孔子像。明尼苏达州的长官们认为,世界上,是孔子首先制定了成文的法。这画的意思就是说,要规范世人行为,必须要有“写成文字的条文”;第二幅画,是手执宝剑的武士,这是说,执法一定要有机构,一定要严厉;第三幅取之圣经里的一则故事,画的是摩西在向人讲解“十戒”,这是说,有了法,一定要宣传,让法律化进人们的心里,变成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那么第四幅画呢?第四幅画,画的则是欧洲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雄辩家苏格拉底,意思是:让世人都成智者,在辩论中,搞清规范条文的意思,让社会公德、物质观念化成人们内在的品德素质。可见,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提高,还需要有辩论这种思想交锋形式。没有争辩,世界就沉默了一半。曾经活跃在英国议会中的第一条“铁舌头”威廉·皮特,正是以他卓越的口才、雄辩的议论赢得过一个个胜利,并成为英国的首相。 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史也可以说是在舌战之中波浪式前进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潮,这“争鸣”二字,最恰当地描绘了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据理力争的情景。那些辩士、说客、外交家、纵横家等,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谏于朝廷,游说于天下,伶牙俐齿,巧舌如簧,说得唇焦口燥,喊得喉咙冒烟,辩得圆瞪双眼,争得天旋地转。辩及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我国古代著名的论辩不胜枚举。诸如两千多年前的淮南钟离郡的濠水桥(古时又称“桥”为“梁”),庄周和惠施这两位大思想家发生过一场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鯈:音条???鯈鱼又称白鲦)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篇》) 这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周和惠施此二子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这场争执,竟引起了后世许多人的兴趣,一直到20世纪,还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为之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惠施错误,有的认为庄子错误,有的则各打五十大板,认为庄子惠子皆有错误。就濠梁之辩的记载来看,好像以庄子的话为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这场论争一定以他的话作为胜利的告终,《庄子》一书多为庄子的学生所记录或追忆,感情倾向上无疑有所偏颇;另一原因,可能由于惠子发现了庄子在玩相对论的诡辩后,不便与友人继续舌战下去。晋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疏,也表现出“扬庄抑惠”之倾向。但争论并没有就此打住,围绕“濠梁之辩”的辩论想不到延续了那么多世纪。一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争辩才较少有人去过问。不过,也不能认为围绕“濠梁之辩”的辩论没有意义,因为它毕竟牵涉到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诸领诚,争论中推进了人们对不少问题的思考、辨析。 孟子之好辩更是出名的。他为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宣扬自己的“仁政”学说,游说四方。跟诸侯辩,跟陈相辩,跟墨者夷之辩,跟农家许行之徒辩,跟齐国学者淳于髡辩,跟自己的学生万章、告子、公孙丑、公都子等人辩,辩,成为他生活的主色调;辩,成了他的一种嗜好。《孟子》中有一章即为“好辩”。公都子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滕文公》下)唐代韩愈佩服“孟轲好辩,大论是宏”。(《进学解》)郭沫若先生说:“孟子在当时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据现存的七篇书(即《孟子》中七篇)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十批判书》)孟子认为,聪明的辩论者,必须把自己要论的题目、思路、立意弄清楚了,才能与人辩论,“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而且,辩者对自己、对自己的观点要有自信心。跟“大人”们进行辩论时,不要惧怕“大人”们高高在上的威势,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孟子自己也是如此,铺张扬厉、气盛言宜。孟子最拿手的论辩技巧是运用譬喻(或讽喻),即广义的类比,借物体、寓言、笑话、故事、轶事等比附自己的意图。例如: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广义类比推理:“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一贯主张“人性善”,他也用广义类比推理反驳学生告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除了广义类比推理外,有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