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中数字活起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新闻中数字活起来

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   [关键词]新闻 数字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经济报道中,数字常常是难以缺少的。很难想像,离开了数字,经济报道能够独立存在!在有些新闻中,一个数字非常重要,如果省略了它,或只是匆匆带过,整个新闻的力量都会减弱。   然而,目前数字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用得过于随便,过多过滥,严重影响了稿件的可读性。某报社记者在报道一个县2007年前10个月经济发展状况之时。竟然写成了这样:“截至10月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3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一产、工业、建筑业、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7亿元、25.7亿元、5.5亿元、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3.5%、74.4%、8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36.4%……”一口气列出了十几个数字,难读难懂。   这种滥用数字、机械堆砌数字的稿件,读者见了就害怕。西方新闻界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太多的数字无异于毒药”。   所以,在采写实践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字。聪明记者对此操作的最起码原则是,在一个段落里不运用过多的数字,而是选择最能恰当说明问题、最合适表达主题的那一个,加以突出处理,让其活起来。否则,就会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一堵障碍墙。如果这样的段落不是一个,而是连续两三个,读者基本上就无法翻越这堵墙了。接下来,很快就会移情其他稿件。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要学会彻底改造我们所得到的数字,并要努力让这些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如果数字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概数,以形成总体印象,增加稿件的口语化和亲切感。比如说,“260万元”要比“2611423元”简单清楚得多。“八成”比“80%”更上口。“增长了36.7%”,不如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增长了98%”,可以说“几乎翻番”。这种简单、形象的数字表达方式,读者容易接受。   在为读者建构形象上。新华社前些年发过的一篇反映全国扶贫成就的消息更为典型。扶贫成就总是和数字紧密相联,比如发放扶贫款多少,比如多少人脱了贫,等等。可是,新华社的这篇消息避开抽象数字。另辟蹊径,从“实物”使用切入??收效颇佳:   小凉山农民哲里布清楚地记着10年前县里挖坑种苹果时发的两根竹竿。哲里布说,“这两根竹竿,一根代表坑挖多宽,一根代表要挖多深。我们村里人多数不识字,跟我们说有多深多宽没得用。”――这位农民的话语质朴地告述我们,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努力让数字转换成“看得见”的具体形象。   1980年,曾有两篇报道都介绍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一篇说乐山佛像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另一篇没写具体数字,只写道:乐山佛有30多层楼高。耳朵有4个人那么高,每个脚背上可以停放5辆解放牌汽车。大拇脚趾甲上可摆一桌酒席。两篇相比,后一篇通过人、楼、酒席的高度、宽度,把干巴巴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显然胜过前一篇。   比较尺寸的大小和数字的多少,也是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方式。它在美国新闻教学案例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十分值得借鉴。官方可能宣布森林大火烧毁了超过500平方英里的植被,这对报道者意味着什么?对读者呢?美国成熟记者的做法是,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数字做比较。当加利福尼亚的读者,从稿件中得知被烧毁的森林面积有4个旧金山那么大时,他们对火灾造成影响的理解就会更清晰。《江城日报》2006年刊发的《吉化五年节水可供一座城》也很说明问题。记者把在采访中得来的“吉化在过去5年中通过淘汰落后装置和技术改造节约新鲜水1.43亿吨”这一庞大的抽象数字,转换成它“可供应一座中等城市”,十分便于读者理解。 除此之外,在数字处理上还有一些其他窍门:   用频率、比率来代替抽象的数字。200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在第3版的《战胜饥饿在行动》一稿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文章这样处理数字:“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每4秒中有一个饿死”。报道将每天的死亡人数换算成死亡频率,更加突出其死亡人数之多,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和认知其情势的严重。   国外一些记者对此运用更是炉火纯青。他们不说“司机中,驾驶的是进口车”,而是简单地告诉读者“平均4名司机中。就有1人驾驶进口车”。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而数字越大,就越抽象。   用假设的手法,以一推十,以小推大,从而延伸出一个较大的全景数字。一个小的新产品的开发,单项的增加值也就是几千元,但一经过“乘”的计算,马上就能把新闻的意义突出出来。前些年,新华社播发的《每家换一个坐便器每月可节水4.9亿吨》,就是这样报道的:“如果每个家庭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全国城市每月可望节水4.9亿吨。”为此,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