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幻灯片1
第九章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
???????
幻灯片2
人为土
都是在原来自然土壤(母土)的基础上,经过人为长期熟化,如种稻的水耕熟化、灌淤熟化与园艺旱耕熟化等方式,或者改变了原来母土的性质,或是在原母土的表层之上又重新淤垫了新的熟化土层,所以统称之为人为土。
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
幻灯片3
这些土壤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具有一定深厚的熟化土层,熟化土层的标志是具有适量的土壤活性腐殖质、良好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近于中性的pH值和高量的(如>80~100mg/kg)有效磷,以及一个良好的微生物区系。
第二,土壤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即具有良好的综合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能力,使作物根系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良好的土域生态环境。
幻灯片4
第一节 水稻土 (Paddy? Soil)
幻灯片5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我国水稻栽培有5千多年的历史。
全世界有1/2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方国家对大米的消耗量也大。
水稻土的分布遍及全国,南起热带的海南崖县(北纬18ο20′),北抵寒温带的黑龙江省漠河(北纬53ο20′)。
幻灯片6
90%以上的水稻土集中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省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凡能保证温度、水分条件和具有能保水的地形条件,均种植水稻。
幻灯片7
不同的地形和水分类型形成不同的水稻土类型
1、低山丘陵: 降水?、枯水段、地表水型水稻土、氧化型
2、平原: 灌溉水、降水、地下水0.8-1.5m、良水型水稻土?、氧化还原型
3、湖荡洼地:地下水、降水、地下水0.0-0.8m、地下水型水稻土、还原型
幻灯片8
二、水稻土的中心概念及其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一)水稻土的中心概念
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条件下,经人为的水耕熟化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产生水耕熟化和交替的氧化还原而形成具有水耕熟化层(W)-犁底层(Ap2)-渗育层(Be)-水耕淀积层(Bshg)-潜育层(Br)的特有的剖面构型的土壤。
幻灯片9
(二)水稻土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从各个地带性的土壤、水成与半水成土壤、盐碱化土壤上种植水稻均可发育为水稻土。
但不是只要种植了水稻即可称为水稻土,一般以其水耕淀积层(Bshg)为其诊断层。
(s二三氧化物;g氧化还原层? )
幻灯片10
三、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与基本性状
(一)水稻土的形成
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土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
?
1、氧化还原与Eh:
灌水前,Eh一般为450~650mV;
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V以下,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Eh可降至100~200mV,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可达400mV以上。?
幻灯片11
水稻土淹水后各层次Eh状况
(1)表面极薄层(几mm至1c m),泥面层与淹水相接,受灌溉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呈氧化状态,Eh为300-650mv。
(2)耕作层和犁底层,由于水饱和,加之微生物活动对氧的消耗,Eh可降至200mv以下,为还原层。
(3)犁底层以下土层,Eh值取决于地下水位深度,如地下水位深,该层不受地下水影响,由于受犁底层的阻隔,水分不饱和,故又处于氧化状态,Eh可达400mV以上;如地下水位高,则该底层处于还原状态。
水稻土的这种Eh特征就决定了水稻土的形成及有关性状的一系列特性。
幻灯片12
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与母土(不包括有机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故有机质增加。
????? 3、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
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
幻灯片13
? 4、铁、锰的淋溶与淀积:
在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开始大量增加,特别与土壤有机质产生络合而下移,于淀积层开始淀积,而且锰的淀积深度低于铁。一般铁、锰含量在耕作层较低,淀积层较高,潜育层最低。
铁、锰的淋浴可以导致“白化土”作用的发展,这方面可参考R.Brinkman有关铁解作用的学说。
白土形成的三个阶段(不要求掌握):
(1)铁、锰的淋溶与淀积:铁锰还原,胶膜溶解,结构破坏,粘粒悬浮;
(2)粘粒的淋移淀积:分化出白色粉砂层和粘重黄泥层,上层滞水;
(3)粘粒矿物的蚀变:吸收复合体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ELIXI德力西DT(S)SF606 三相电子式多费率电能表(8费率)20240621.pdf
- 化验员应知应会手册正文.docx
- 引擎培训-运维4.0.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航空配餐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报告.docx VIP
- 锅炉原理课件:第七章 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ppt VIP
- 引擎培训-运维2.0.docx VIP
- 古代诗人名人高适人物介绍PPT.pptx VIP
- (正式版)C-J-T 298-2008 城镇供水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docx VIP
- 贵州片区设备运维线路 转正考试题.docx VIP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7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押题密卷6.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