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媒介伦理问题分析与出路.docVIP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媒介伦理问题分析与出路.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媒介伦理问题分析与出路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媒介伦理问题分析与出路   摘 要:本文就情感类电视谈话所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窥私欲问题和媚俗化倾向等媒介伦理问题做了分析,并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方面来做了纠正对策的阐述。   关键词:情感类谈话节目;媒介伦理;真实;窥私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66-02      中国的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萌发、20世纪90年代到2007、2008年的蓬勃发展,到现在的步入瓶颈甚至是止步不前,经历了一个从高潮到低谷的过程。反观现实生活状况,不得不承认,这类节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们在某个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心理和感情需求,帮助受众在别人的家庭琐事、情感纠纷中找寻自己的生活的蛛丝马迹,得到解决途径或者心理上的疏解。情感类谈话电视节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对情感的诉求,是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需求决定存在。因此,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五大地区市场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播出曾经明显走高,收视率有着相当可观增加,虽然广电总局的整改令下,但还是依然有着其广大的市场。但即使是在整改之后,这类节目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在此就这类节目所涉及的媒介伦理问题来做一些探讨。   一、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窥私欲”   大众有一种普遍的窥视别人隐私的视觉快感,被称为“窥私欲”。窥私本来就是人的劣根性,人们似乎都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以此来获得心理的满足。现代社会,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人们更喜欢以“窥私”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尤其通过对照别人生活的悲痛和离奇,来让自己达到安慰、满足和快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则有着满足受众“窥私欲”的天然优势。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可以方便地通过倾诉、追问的形式将人性弱点、个人困境和心灵创伤等秘密和隐私公开化。在这类节目中,隐私不是倾向于被保护起来,而是被披露出来,甚至被无限放大。于是人们便在一些节目的宣传片及解说词中看到这样的字眼:“不为人知”、“秘密”、“难以启齿”、“心底深处”、??灵魂告白”等,它们充当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砝码。在一些节目中我们甚至看到这样的镜头:嘉宾割腕、父母和孩子互相破口大骂、感情纠葛的双方恶言相向甚至情绪失控大打出手。在节目现场将不想出现的当事人曝光,或者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似的追踪调查,将其生活细节公之于众更是非常普遍。   节目成为窥私的舞台,更为严重的是,节目过于关注主流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漠视他们的存在,甚至把他们的缺陷当成一种娱乐的消遣。2010年贵州卫视的情感谈话类节目《人生》有一起名为《谁偷了我的五百万》的节目,当事人在叙述事件时明显表现出精神上的问题,而这种问题被主持人和嘉宾毫不隐晦地于节目现场提出并得到证实,此时,现场并没有给当事人应有的关怀和尊重,而把他的精神缺陷当成一个笑话在舞台上展示和消遣。这对于本应关注公众生存状态、为弱者鼓与呼的大众传媒来说,是一个极需反思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漠视尤显背离整个社会主旨。   这些“窥私欲”的表现,它使当事人陷于尴尬乃至不幸的境地,同时也是媒体走向庸俗低级趣味甚至无耻的表现。、该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要决定的是他们正在满足的是窥私癖者,还是公众。对大众来说,别人隐私可能真的是一道可口的甜点,但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更要思考的是,应不应该有求必应、甚至是变本加厉地奉上这道甜点?当让别人不舒服的隐私被曝光在大众的目光中,以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时,这就已经越过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变成不道德的现象,而这也是媒体走向庸俗低级甚至是无耻的表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制作时,要守住的也正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要想长久生存,就不能以“窥私欲”为节目的依靠,而是要展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真正做到这类节目最初的出发点,以情动人、在心的交流中达到情感和社会的升华、和谐。   二、有关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真实性问题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确延伸了我们的感觉系统,使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体验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但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经过了媒介作用后节目所呈现给我们感官的实际已不再是原事物本身,而是一个看上去很“真切”的假象。当一个当事人在节目现场一遍遍地录制同一个的节目,即使经历是他的再真实不过的切身体验,但一遍遍的叙述的结果则很可能是,第一遍情绪饱满,第二遍、第三遍自己都感觉索然无味,甚至感觉是在叙述一件已经和自己无关的故事。此时的事件本身离“真实”实际上已经相差很远。尽管如此看来,这类节目的真实性确实较难把握,但受众依然希望在电视媒介上感受到的是一份生命的真实,而这份真实最终又成为一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