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化与地理双重阻隔视野下“乡愁”世界.docVIP

余光中文化与地理双重阻隔视野下“乡愁”世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光中文化与地理双重阻隔视野下“乡愁”世界

余光中文化与地理双重阻隔视野下“乡愁”世界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文坛上的“乡愁文学”是在海峡两岸分离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传达出了两种独特的乡愁意境,一是关于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层面的文化乡愁,二是关于呼唤两岸统一层面的地理乡愁。    关键词:余光中;文化乡愁;地理乡愁;乡愁世界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25-02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台湾文坛上形成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文学思潮,即“乡愁文学”,它起源于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来到台湾,在台湾与大陆分离乃至隔绝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这种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和由此形成的台湾独特的文化、文学传统,使台湾诗歌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思念家国之情,叶落归根的观念尤为突出。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之一。    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两岸已经相隔20多年。当时诗人并没有通过思维的酝酿和词语的斟酌,而是心血来潮,用了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这首诗歌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巨大的冲击波,引起了台湾与大陆读者强烈的共鸣,争先传诵。音乐家王洛宾当时听到这首诗之后,还特意从新疆跑到台湾,当面给余光中演唱他为《乡愁》谱写的曲子。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数十位音乐家为它谱曲,使其广为流传,尤其是在199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出,更是引起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烈共鸣。余光中也因此成为了大陆与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多首诗歌也别大陆列入了及学校的教科书,许多海内外学子对于《乡愁》也都是熟知能诵。那么,这首短短的诗歌在短短的时间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力、震撼力,笔者认为可做如下两个层面的思考:    第一是文化层面的乡愁―文化认同,第二是地理层面的乡愁―两岸统一。    在台湾当代文学中,恋乡、思乡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台湾文学中重要的主题,在诗歌创作中,“文化乡愁”便是最感人至深,最能令人怦然心动的了。台湾的乡愁诗,包含的不仅仅是由于地理上台湾与大陆分隔现实而产生的惆怅,乡愁还蕴含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台湾的乡愁诗大多是产生于从大陆移居台湾的诗人笔下。他们到了台湾,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是他们总时常感觉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时常感觉到自己的根不是在台湾,是在大陆,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就如老兵作家周伯乃常有一种“居无门牌”的失落感,余光中也常用“蒲公英”作为漂泊游子的意象,还有陈之藩以“失根的兰花”去比喻远离祖国大陆的孤儿等。那么,他们所谓的“根”是什么,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无根的失落”,我想,这个“根”应该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一种民族的认同,一种文化的认同,说到底,便是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而内战,使这种“归属”成了“漂泊”。    余光中创作这首《乡愁》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他的祖籍是福建,却出生在南京,1949年辗转来到台湾,50年代赴美留学。常年的漂泊,使他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剧增,正如鲁迅所说的:“梦魂常向故乡驰”,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美国,他常感觉自己是个“无根的过客”。身处异国他乡的余光中,内心常产生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在台北,他怀念江南;在香港,他眷恋台北;在高雄,他回望香港;在美国,他渴望故国和故岛!虽然他也曾经追寻过西方文明,也迷恋过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但是他还是深情地呼喊:“我也曾是浪子,也曾发誓不要再见到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起航东返,虽然未睹中国的海岸。”他最终还是把创作的视线转向中华文化传统,把诗眼定位在中华民族的根基上,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他是一个典型的“寻根式诗人”,他寻找血脉亲情之根,中华文化之根,甚至他还宣称“我的血管是黄河的之流。”他常说,人“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至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向那块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他这种忧愁,不仅仅是经历过骨肉分离的苦难,也不仅仅是面对两岸隔离的无奈,更主要的是面对两岸文化认同的断层的惆怅。诗人借“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传达的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希望能够借“邮票”、“船票”保持两岸文化交流、挽救两岸文化分离危机,而诗人正是迫切地希望借“邮票”、“船票”能承担起两岸文化沟通的使者的角色,履行两岸炎黄子孙文化交流的使命,打破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认同。    有学者评价《乡愁》这首诗有三度空间,分别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以及纵横的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台湾是大陆的延伸,台湾之根在于大陆,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这个母体的组成部分。1894年,贪婪的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了我们的宝岛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1945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