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例说生活中常用避讳语
例说生活中常用避讳语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是狭义的避讳,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一是广义的避讳:“就是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因避免触犯某种忌讳而改字换词,或变个说法的现象。”这种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人物姓名的避讳是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政治学问、不能不遵从的一项政治法规。由此,避讳还衍化出不少幽默故事,平添了一些笑料。
据记载,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为避其名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称“灯”为“火”,“点灯”也只能叫“点火”。这一年,元宵节即将来临。按照以往惯例,元宵节里都要燃放灯火、点上花灯表示庆贺。官府放灯,民间观灯、赏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节俗。为此,官府衙门要提前张贴通知安民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赏。这可愁煞了写告示的人,绞尽一番脑汁之后,写告示的人决定按照平时的惯例,把“灯”字改为“火”字。于是,全城百姓读到了这样一则布告:元宵节里“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看到告示之后,百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大家最后明白此事原委之后,个个啼笑皆非。人们不仅讥讽田登是个“放火州官”,还针对布告发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怨言。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成语的由来。
后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成为人们嘲讽与抨击那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当权者的经典佳句,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的与避讳相关的语言现象也较多。例如,汉高祖名“邦”,由于避讳,不仅在口头说话或书面写作时,该用“邦”时,都改用“国”,而且对那些早已定型的文献,也要加以改动。比如,《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国”。如今同义连词“邦国”就由此而来。汉高祖的吕后名“雉”,当时的文书,凡是遇到了“雉”字,就一律改成与“雉”同义的“野鸡”。汉文帝名刘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把“恒山”改为“常山”把“?娥”改为“嫦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有一个很负盛名的辩士名叫蒯彻,为了要与刘彻避讳,史书上只好将蒯彻的“彻”字改为与“彻”同义的“通”字,称为蒯通。
避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许多常用的词语都与避讳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避讳是同义词的替换使用以及同义连词产生的重要因素。
这种现象在现在的许多方言中依然存在。一次跟朋友吃饭时,朋友说:“把鱼颠个身。”根据当时的语境,他的意思是把鱼翻个身。那么为什么他要把“翻”说成“颠”?问他,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他们家乡的人都这样说。借助《汉语方言大词典》,原来“颠”其中有一个义项为“翻;翻转。”现在上海崇明地区仍有“颠跟斗”的说法。通过工具书的查阅,我们不难发现,使用这个义项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势临水。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当初说“颠”的人大多是渔民。他们在行船过程中为了保证平安,非常忌讳说“翻”,因此用“颠”来替换“翻”。其实颠翻同义连用的例子早已有之,比如《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就有“武松一交颠翻在席子上坐地,寻思是梦非梦”的句子。
二
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事物的名称也与避讳有关。每年元宵节都要吃的元宵,许多地方称之为“汤圆”。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当年袁世凯搞了帝制复辟以后,大肆实行避讳。北京煤铺墙上原有的“元煤”二字,都一概涂掉,因为“元煤”与“袁没”谐音。“元煤”容易误解成“袁世凯没了”。以此类推,“元宵”也得改成“汤圆”,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把“元宵”称作“汤圆”这种习俗,现在仍在许多地方流行。
我们所见的黄瓜大多是绿色的,为什么在称呼这种蔬菜时不用“绿瓜”而用“黄瓜”?根据书籍记载,我们平时所说的黄瓜来自西域。黄瓜本称‘胡瓜’。以“胡”构成的词,大多表示来自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的事物。比如,“胡人”“胡笳”“胡琴”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胡瓜》说:“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因为避讳的原因,要改“胡瓜”为“黄瓜”。为何能将“胡瓜”改为“黄瓜”?“黄”与“胡”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知道,避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改用同义字或同音字;(二)加减字的笔画;(三)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四)以“某”或“囗”回避;(五)以近音代读。根据《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胡”和“黄”语音较为接近,今天晋陕地区的许多地方“黄”“胡”二字读音依然很接近。除此之外,“黄”与“胡”意义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应急预案.pptx VIP
- TsaiPress冲模设计软件使用手册.pdf
- 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pdf VIP
- 道亨软件教学视频-大跨越.pdf VIP
- 第十级 词汇梳理(含英文,中文,音标)-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之100天分级突破高考英语词汇.pdf VIP
- 灌肠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docx VIP
- 第八级 词汇梳理(含英文,中文,音标)-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之100天分级突破高考英语词汇.pdf VIP
- 基于GEC6818的智能家庭服务系统.doc VIP
- 第七级 词汇梳理(含英文,中文,音标)-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之100天分级突破高考英语词汇.pdf VIP
- 火电工程项目执行概算的编制及作用 function & compiling executive budget in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engineering.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