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鄱阳湖文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鄱阳湖文学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理论视野与研究路向,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的双向互动,进而揭示背后的深层文化语境。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鄱阳湖文学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鄱阳湖与文学家的双向互动,二是研究鄱阳湖与文学作品的双向互动,三是研究鄱阳湖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四是研究鄱阳湖文学的文化生成语境。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鄱阳湖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9.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56-08
[作者简介]彭民权(1980―),男,湖北监利人,文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诗学。(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湖泊与文化――赣鄱水系对赣鄱文化的影响”(08WX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itle: Poyang Lake Literary Studies from Literary Geographic Perspective
Author: Peng Minquan
Abstract: A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approach, literary geography mainly researches on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 and thus reveals the deeper cultural context. Poyang Lake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horizon of literary geography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four aspects:(1)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oyang Lake and the writers,(2)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oyang Lake and the texts,(3)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oyang Lake and the readers, and (4) the deeper cultural context of Poyang Lake literature.
Key words: literary geography; Poyang Lake; Literature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地理条件相差甚远。自然条件的不同,相应导致各地居民生活习俗的差异,由此形成文化的不同。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地理条件对风俗、文化的影响。《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①所谓“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即是指各地民风、饮食与器械各不相同。中原与四方之人,“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各???适合自身的衣、食、住、用的方式。他们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各地气候、地理使然。《荀子?荣辱篇》也说:“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①越人、楚人与中原人并没有智力上的高下区别,只有习气风俗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
地理的差异,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充分反映。由于地形地貌、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各地的文学风格也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先秦人在编订《诗经》的时候,就是按照地域将风诗分为十五国风。《楚辞》在汉代被编订成集,也是基于地域的原因。此后历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如著名的《隋书?文学传序》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②南北文风的差异,自然与南北不同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而以地域来命名某一种文学样式或文学流派的例子在古代更是层出不穷,如“楚辞”、“江西诗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一直到现代文学,还有“京派”与“海派”之争。
然而,过去的文学史偏重时间的描述,主要以线性结构展开叙述,对空间重视不够。在现有文学史的书写下,中国文学就是从先秦到当代呈现流线性发展轨迹。但我们的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显然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时间的层面。因而,作为人类认识并阐释外部世界的产物之一,文学也绝不可能仅仅只有时间这单一的维度,它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