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第一家”孝义天下
“江南第一家”孝义天下
在浙江浦江县,有一个郑氏望族,以孝义治家,历经870多年,以“江南第一家”享誉中外。尤其是宋、元、明时期,“一门尚义,九世同居”,郑氏家族同居共食360多年。最昌盛的时期,同族者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15世共居一处,谦让恭敬,和睦共处。正是有了“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在宋、元、明三代,郑氏家族出了173位官吏,竟然没有一个贪赃枉法者,更没有不勤政廉政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孝义行天下,郑氏家族屡受朝廷旌表,被明朝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江南的“家”牌坊
从浙江浦江县城驱车向东12公里,就到了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浦江县郑宅镇。“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入口,九座牌坊巍然屹立,气宇轩昂,无声地见证着郑氏家族的沧桑变化,荣誉与辉煌。
“江南第一家”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首先强调一个“家”字,这是核心,是这个传统家族的灵魂。在九座牌坊群中的第一坊,就是“江南第一家”。因为郑氏家族从宋朝开始就同居一处,一直到了明代,历经几百年没有分家,3000多口人和睦相处,实属罕见。以孝义行天下的郑氏家族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极为赞赏,钦赐“江南第一家”予以表彰。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氏家族从宋朝开始,无论王朝更迭,时局纷争,这个家族始终忠孝廉洁、本分如一,按照一贯的孝义家风治理家务,处好邻里。他们的孝义之举感动着历朝官民,孝义门的故事也被传颂开来。因此郑氏家族的宅院也由原来的“仁义里”改名为“孝义门”,甚至连他们所在的村子也改成了这个名字。
“三朝旌表”是第三座牌坊,郑氏家族,孝义至上,得到了宋、元、明三代天子的褒奖,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第四座牌坊叫“有序”。郑氏家族之所以世代和睦,源于它有一整套郑氏家规。这套家规历经世代,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有序”和“师俭”为核心,系统地囊括了168条相关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系统的郑氏家规,郑氏家族才有序、稳当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有序”牌坊后,???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每一座牌坊建筑风格都不同,材质也迥异,而且每一个牌坊的名字都有出处,都有一个深远的故事,都代表着一种厚重的文化内涵。
以“孝”治天下
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淮的青年生活流离,从安徽辗转来到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此地草肥水美,民风淳朴,郑准便停留下来,安家置业。这一留便是三代,一直到孙子郑绮。郑家苦心经营,家境日渐殷实,子孙满堂,俨然成了一个大家族。
1193年,75岁的郑绮感到时日无多,便喊来满堂子孙跪于郑家祠堂,命每人滴血共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一临终誓言不仅成就了郑氏家族的和睦兴旺,也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罕见的“家族文化”典范。同族者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15世共居一处,谦让恭敬,和睦共处。宋、元、明正史为其家族列传,他们的故事也让三朝传诵不息。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郑氏家族,孝义是其传家之宝。一直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好“修身”和“齐家”。郑义门的一个基点就是“孝”字,这是修身之本,有孝才有义,有孝才能齐家。这个以孝义行天下的郑氏家族,有着很多感人的孝义故事。
顺着九座牌坊一路走来,在白麟溪南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口方井,这口方井叫“孝感泉”,关于“孝感泉”流传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据《宋史·孝友传记》记载,郑氏家族的合族同居始祖郑绮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的母亲年弱多病,后患“风挛”,瘫痪在床30多年。母病期间,郑绮躬身床前,细心服侍,“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对母亲毕恭毕敬,体贴入微。有一年遭遇大旱,村周围的溪水都干涸无水,而郑绮的母亲却十分想喝村前甘甜的泉水。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郑绮跑遍了各条溪却找不见一滴水。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溪边挖掘泉水,但是“挖数仞不得泉”。着急之下,郑绮跪在溪边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哭声悲戚,令人动容。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上苍,一股清冽的泉水从他膝下涌出。时人认为这是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于是就把这股泉眼命名为“孝感泉”。郑氏后人为了纪念老祖宗的孝义之举,便在泉上立碑建亭,就有了现在的“孝感泉”。
在当地还流传着“三子救父”的故事。话说郑氏家族中有位70岁的老人,叫郑隆祥,不幸得了一种叫做“出血热”的病,很难治愈,即使保守治疗也可能要巨额的费用。无奈之下,医生只好让其家人做好后事准备。但郑隆祥的三个儿子非常孝顺,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治疗。其中有个儿子不由分说变卖房产,要给父亲治病,其他两个儿子也纷纷表示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