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盖世奇男子郭永怀
一个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盖世奇男子郭永怀
中国科技的起点
“中关村”,如今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建造这座以中科院为中心的科学城。最早中关村还被称为“中官屯”,今天走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中关村,很难想象出当年只有几座小楼的“中官屯”是怎样的一种荒凉。这种“荒凉”同样也体现在了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之中。
在高楼林立、喧闹繁华的中关村,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有几座如同参天大树下几株小草一般的灰色小楼。这些如今看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与整个时代都难以联系在一起的几座灰砖小楼,就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居住地。其中被称为“特13、特14、特15”的三座小楼,曾居住过60多位中国科学巨擘。这三座小楼就当时来讲因为条件最好,所以专门用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各科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特”也就是指这些特殊人才。“特13”和“特15”都成“L”型,中间是“一”字型的“特14”。钱学森和钱三强当初就住在“特14”,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中国气象学家赵九章、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赵忠尧、中国实验原子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甚至包括语言学界“一代宗师”的吕叔湘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家顾准等多位早期中国学者,他们也都曾在“特楼”中过着“普通人”般的生活却给新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步入今天“特楼”所在的“科源社区”,虽然红墙红瓦早已在半个多世纪的打磨中褪去了最初的光鲜,然而在斑驳的墙壁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透射出的历史凝重感。尽管如今“特楼”的墙壁已经被挂上了“房屋租赁”的牌子,却也无法掩饰其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走进“特13”,当初的木质楼梯扶手已经被刷上了新漆,沿着楼梯,慢慢走向二楼,淡黄色的阳光穿过树叶从窗户轻轻地洒在走廊的地上,风吹过树冠,光与影相互交错,恍惚间似乎能够看到许多年前学者们穿梭其中的身影。当初的木门都换成了钢铁的防盗门,其中一个挂着“204”门牌的房间与周围略有不同,仿佛历史在这里逗留得更久一些。这扇门后就是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郭??怀先生的故居。
郭永怀,这是个在众人眼中有些陌生的名字。但他却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也是唯一一位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被授予“烈士称号”的学者;他还是冯?卡门学派的中国传承者,钱学森的师弟。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诞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一个叫郭家村的地方。他生活的时期经历了从清朝末期溥仪登基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年代,往往容易造就不平凡的人生。而这些英雄也总容易遭到上天的妒忌。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型号为伊尔14的小飞机,在距北京机场400米的空中突然失去平衡,逐渐偏离了降落轨道,奋力挣扎中歪歪斜斜地冲向了1公里外的玉米地,熊熊大火随着飞机一头扎在地上冲天而起,卷携着滚滚浓烟,在曙色未白的北京照亮了半个机场。当人们赶到现场,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等到人们努力掰开两具已经被烧得焦黑的尸体时,现场所有人不禁失声痛哭。一叠关于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究资料被完好地夹在了两具尸体的胸前。其中一具就是郭永怀先生的尸体。
“学道循迹踪”
郭永怀9岁才上学,虽然出身农民,家庭贫寒,但他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成绩在学校从来都是拔尖。他小时候还遭受过一次绑架,父母几经波折,终于凑够赎金把郭永怀救了回去。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让郭永怀更早地懂得了坚强。20岁那年,郭永怀从青岛大学附中毕业,成功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他顺利从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两年之后,郭永怀来到北京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先生门下继续深造。因为成绩优秀,深得饶毓泰先生喜爱,毕业时,郭永怀就被留在了先生门下担任助教和研究生。郭永怀也开始逐渐向中国近代力学研究先驱的迈进。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大西迁,和清华、南开一起组成西南联大,郭永怀就借住在了联大旁边昆华中学高中部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就在那个巴掌大小的四合院里,走出了新中国的6位科学家,除了郭永怀外其中还有钱伟长、段学复、汪德熙、林家翘、傅承义等。西迁的路上,日本空军的飞机接连轰炸,面对空中不停盘旋的飞机,薄弱的中国空军毫无作为,郭永怀那时起便萌生了要学习航空技术的念头。1938年夏天,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委员会准备举办第七届留学生考试。消息传出,几千名学生蜂拥报名,但当时总共准备招生人数只有20人。郭永怀和他同一个小院的钱伟长、林家翘也报名了考试。因为他们都热切地希望能尽快用所学知识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因为觉得单学理论的物理没用处,再加上本专业报考人数太多,所以三人在报考英庚款奖学金的时候都同时选择了航空工程专业。然而,当时航空工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