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障碍诗写”意义和价值
“无障碍诗写”意义和价值
陈立红,1966年9月出生,河南桐柏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曾获《诗刊》《诗神》等颁发的优秀诗歌奖15次。出版诗集《文明的呼唤》《现实的背影》等3部,发表评论数十篇。现为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总编辑。
今年已届80岁高龄的老诗人李清联先生,在互联网上有个时髦的称呼,叫“阳光老男孩”。他近年来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他提出的“无障碍诗写”诗学理论,已成为中国诗坛的独特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著名诗人屠岸、傅天虹、马新朝等均给予很高评价。在新诗阅读障碍重重备受诟病的大背景下,讨论李清联倡导的“无障碍诗写”诗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确实很有意义。
一、“无障碍诗写”产生的背景
李清联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涌现的工人诗人的重要代表。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即出版了诗集《我们沸腾的工厂》。1964年5月在《诗刊》头条发表的作品《浇铸者》,广为传颂,影响巨大,是诗人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进入新时期,当朦胧诗潮和商品大潮涌起,社会与文艺形态剧烈变构,一度引为自豪的“工人诗人”桂冠遭遇了前所未有尴尬。李清联说,“我们那一茬诗人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上海的宫玺还能在大刊上发表点作品。”对李清联而言,不但如此,而且还祸不单行,遭遇车祸伤到大脑,直到新世纪之交才恢复写作,70岁高龄后形成个人写作新的高峰,佳作频出,而且超越了自己30年前的写作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无障碍诗写”。这意味着那个曾经站在时代前列放声歌唱的工人诗人,在进入古稀之年后重新又站到了新时代的潮头。这是诗歌的力量和骄傲,只有诗歌的不老基因才能让老诗人重新焕发如此“阳光”的青春。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各自的特点与局限,作为个体的人很难超脱时代而独立存在。能够超越时代的只能是自然、真理和芸芸众生普遍皆有的情感,以及表现这些的文学艺术作品。诗是时代的先声,因此诗人注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如果说李清联出道和成名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政治化时代,那么当他再次出发的时候,则迎面撞上了一个商业化时代、互联???时代、泛娱乐化时代,甚至还是一个恶搞的时代——一 一直充当时代先锋的诗歌突然跌落在物质和金钱面前,瘫软在地一塌糊涂,“诗人”成了时代的弃儿,挣了几个小钱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诋毁诗歌诋毁诗人。如果说泛政治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搞得大家都谨小慎微清心寡欲,那么泛商业化则膨胀了人们的欲望,搞得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物欲横流,诗人与诗歌的尊严丧失殆尽。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诗坛自然也无法免俗蠢蠢欲动,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江湖时代”,民间与官方对峙,主义与旗号林立,流派与流氓横行,中国诗坛山头林立分化加剧,诗歌语言的低俗化、粗鄙化、玄秘化、复杂化以及诗歌写作的专业化趋势加剧,普通读者无法阅读新诗的现象日益突出,备受诟病。
诗评家罗振亚在研究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历史时指出,现代诗的西化道路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忽视本土特征,不敢面对现实,膜拜于弗洛依德、尼采、叔本华等足下,经营潜意识;艺术上挖空心思地追求繁富意象,语言晦涩牵强,妄想以西化脱胎换骨,重造中国诗歌,结果多数作品蜕化为用中文写的西方诗。”这是发生在台湾20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现象,而后来大陆的现代诗歌运动却并未打破这个魔咒,一些所谓先锋诗人反而在“西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想这些应该是李清联提出“无障碍诗写”诗学理论的社会与诗歌背景。
二、新诗阅读障碍的成因
要探讨“无障碍诗写”诗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需厘清新诗阅读障碍产生的成因。在我看来,从诗人创作的角度而言,新诗出现阅读障碍的主要成因有三点:
一是新诗语言的发展趋势被神秘化、专业化写作风气裹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语言夹生现象。从诗歌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诗歌语言由简洁走向繁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毫无疑问的。纵观中国诗歌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诗歌语言一直处在发展嬗变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日益丰富化、复杂化。从《诗经》的四言句式,到唐诗的五言、七言律诗,再到宋词、元曲的长短句,诗歌语言由简洁走向繁复的发展演变脉络一目了然。因此,在20世纪初叶诞生更加自由和复杂的“新诗”是时代发展使然,这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面对现代西方文化挑战的必然反应,还是中国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发展的诗歌表征。
虽然新诗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语言的发展嬗变却非常迅猛,大有“一日长于百年”之感。现在的问题在于,新诗语言在走向“繁复”的过程中,被神秘化写作风气裹挟,陷入朦胧晦涩拖沓玄奥的歧途,如“不是诗人写诗,而是诗自己写”,还有苏格拉底的名言“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与灵感”等等,都产生了严重的误读和误导。而学院派诗人的精英化创作取向,则使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