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职掌地位和作用初探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职掌地位和作用初探
[摘要]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是皇帝平衡各种力量的砝码和工具。御史府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官吏的控制,从而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关键词]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中央集权;协理朝政;参与司法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27-03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皇权的有效运作及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皆需一定的辅政人员,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员应运而生。其中,御史大夫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职位。本文拟从御史大夫的设置、属员、御史大夫与丞相的关系、御史大夫与内臣宦官的关系、御史大夫与外官和地方官的关系等方面对御史大夫的职掌地位和作用进行相关论述。
一
御史大夫初设于秦朝,地位仅次于丞相。《史记·秦本纪》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①西汉时,御史大夫的名称时有变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②
作为副丞相,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通理天下”,③对行政事务有很大的支配能力。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大凡立君、立嗣、宗庙典礼、朝议诸事务,御史大夫都有商议和参与决策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大夫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④这里御史大夫与丞相一道为皇帝献策,可见其职掌地位之高。
御史大夫“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如《汉书·刘屈氂传》记载:“武帝征和二年秋,戾太子叛乱,会夜,丞相司直田仁部闭城门,坐令太子得出,丞相欲斩仁,御史大夫谓丞相:‘司直,吏二千石,当先请,奈何擅斩之,丞相释仁’”。⑤御史大夫协助丞相,从法律角度衡量政策的利弊得失,对政策的可行性预先作出合理评估,以减少其盲目性、随意性,这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
御史大夫开府治事,其属员大致有二:一是御史中丞,二是御史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重要属员,其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属员“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⑥又《初学记·职官部下》记载:“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举劾案章,故曰中丞,休有烈光。见兰台注中。”⑦由于御史中丞的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所以其职掌涉及御史大夫的主要工作。又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二千石以下至黑绶。”⑧司隶和司直都是丞相的属官,御史中丞通过督司隶来达到对丞相权力的限制。御史丞,也可以称为“御史”,是御史大夫属员的统称,其人数颇多,据《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记载:“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⑨由御史大夫的职掌地位及属员职责可知,御史大夫不仅协助丞相参掌政事,而且起到限制丞相权力的作用。
御史侍卫于皇帝身边,负责向外传达政令。《汉官六种·汉官旧仪》曰:“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别留中丞,为御史台率。而侍中乃列侯以下入侍禁中者所加官名。”⑩又“皇帝延登,亲诏之曰:‘御史大夫其进,虚受朕言。朕郁于大道,获保宗庙,兢兢师师,夙夜思己失,不皇康宁,昼思百姓未能绥。于戏御史大夫,其帅意尽心,以补朕缺。于戏九卿、群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厥职,厥有常辟,往悉乃心,和裕开贤,俾贤能反本乂民,靡讳朕躬。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以法为命,可不慎欤?于戏御史大夫,其诫之。’敕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数下,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丞、长史到郡,与二千石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有郡国茂材不显者言上,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也。’”11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看到皇帝将御史大夫视作与老百姓之间联系的一个纽带,通过御史大夫来巩固皇权专制统治,因而其十分重视御史大夫的设置,并对御史大夫给予殷切的期望。正因如此,西汉时期随着统治者的重视,御史大夫的职掌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与皇帝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度出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12的情况。
二
御史大夫是皇帝与丞相争权夺利的一个重要筹码。“丞相,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