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诺邓 盐造就千年村庄
诺邓 盐造就千年村庄
初遇诺邓仿佛时光沉淀
从大理的兴盛汽车站买车票到云龙,由于下雨导致道路经常塌方,平时只要三个小时的车程,走了将近四个小时,当三轮车风驰电挚般的将我载到了目的地,我的眼眶有点微湿,差点眼角45°划过一颗晶莹的泪珠……
诺邓村,离云龙县城并不远,沿诺邓河上溯4公里便可到达,古时的盐都 、盐马古道上的重镇诺邓便处在群山环抱中,我们下车的村口海拔1900米,最高处的诺邓玉皇阁,海拔2300米,错落有致的民居,有千户之多,傍山构舍、层叠而上,很有气魄。
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我拖着箱子,端着相机,拾级而上,走进这个古朴的村落,一块块红砂石铺就的古道,被岁月的年轮打磨得光滑细润,在正午眩目的阳光下,折射出青幽色光亮,仿佛远古的记忆一下子跳到眼前,如果把通往诺邓的公路和电线杆去掉,那这里的风貌和明清时代几乎没什么区别。
从山脚东村到西村直至山巅的玉皇阁,走马观花,需要三个小时。带着好奇的眼睛,我一路走走停停。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旧式的门前安详静坐,任凭我们从身旁走过,年轻的牵马人,将歌声沿石级一路飘进破旧的小院。在村民屋里,还可以看见张贴着的写得苍劲有力的对联和颇有才气的诗词,瞬间觉得这个小小的村子似乎蕴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儒雅之气。
问了当地人得知,从元朝以来,诺邓便形成了20多个姓氏,这里的人们分别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福建、四川等地,也算是一个客居之地,许多落籍诺邓的姓氏,先人原来都是到此出仕为官的,这其中还包括大理王族的后裔。古时候的诺邓文风盛行,走出过不少“滇中儒士”,即便到了现在,村民仍旧对提升文学修养十分看重,无怪乎诺邓虽为山村,却积累了很多文艺的气息。
因盐而生千年未更名
诺邓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最早的史书《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据考证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可知诺邓村见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据说就连诺邓这个名字都是从唐朝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就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听当地人说,唐朝时“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当时的诺邓村出现了每月“赶”四次集市的繁荣局面:初一、十五为“大街”,初八、二十三为“小街”。明朝中后期,它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经济繁极一时。
如今,走在诺邓,还可以看到村口那口西汉时期的诺邓井旧址,站在诺邓井旧址,思绪纷飞,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的那一幕幕,以熬盐为生的灶户,晨起,在督卤员的监督下,到卤房一趟趟的背回井里汲起的卤水,点燃柴火,熬制成盐,再上交到盐局,换回生活的所需。
时光虽然变迁了,但是诺邓人用井水熬制盐的习惯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在上山的路上,我遇到一个小女孩在门口卖自制的盐巴和火腿,走进他们家院子居然还能看到最古朴的磨盐用的石磨。
说到盐,不得不提诺邓的火腿,《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一夜之间风靡全国。诺邓火腿之所以别具风味,是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在诺邓,温润的气候最适合对火腿进行发酵,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玉米、大豆等食物喂养猪,产出的猪膘肉不仅肉质细腻、而且油脂薄、瘦肉多,口感十足。每年的冬至到大寒,是制作火腿的最佳时机。做好的火腿,看上去有点发霉,卖相不好,但异常鲜美,据说放置到一定年限的火腿甚至可以生吃。
这里的火腿之所以好吃,也是离不开诺邓的盐巴,其中盐是腌制诺邓火腿的关键,这里的诺邓盐是从村里的一口千年盐井里取水熬制的,熬出来的盐巴含钾,不含碘,口味会很鲜美,还不会发苦。
我们专门到了山脚下的的“盐泉农家”品尝了诺邓火腿,就是这家店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栏目,巨大的宣传招牌竖在门口,很是显眼,当时点了一份火腿,外加一份山里的鸡枞和梨窝菌烧制的一碗鲜汤,再来一盘店主特意推荐的凉拌白萝卜丝,菜品不多,但犹如享用饕餮盛宴,令人回味无穷。
盐马古道上的重镇白族古建筑的活化石
“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士奇。行商坐贾交流密,芒铃时鸣驿道里。”山涧马帮的驮铃一路响彻而过,万商云集于此,说的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通都大邑诺邓,这曾是每个诺邓人的骄傲。
云龙县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古时候云龙的井盐不但要供给滇西各地,而且远销东南亚各国,于是马儿成了重要的运输工具。如今的诺邓,几乎每户人家都养马,还有些依旧靠驮运货物赚钱,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过去马帮的影子。村子里有个叫“古宗坪”的地方是藏族的马帮驻足的牧马处,村子东北山麓有个场地名叫“回民坪”的地点,曾是回族商队马帮、牛帮常驻之地。还有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