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镜头“看”绿赛罕影人
镜头“看”绿赛罕影人
我有一帮搞摄影的朋友,常年驻守在河北省最北部的塞外高原塞罕坝上。在这块让中外影人出好作品、眷恋一生的创作沃土上,他们在占尽天时、地利的条件下默默创作着,我称其为“塞罕影人”。
与饱览名山大川的摄影家和用镜头剖解人间万象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相比,赛罕影人创作的土壤仅仅是这块140万亩被誉为“华北明珠”的地方;没有昂贵的摄影器材,有的只是与冰雪天气抗争的热情,用倾其所能的投资记录了塞罕坝成长的每一个环节,用镜头和其特有的方式弘扬塞罕坝精神;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摄影培训,有的只是与塞北坝难舍难离的亲情,用镜头来表达这份情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老将秦德,作品从未发表,他的大名却四海远播
提起“塞罕影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对塞罕坝有特殊贡献的秦德。说其有名,一是技艺,二是人品,三是他的聪明和勤奋。此前,他的作品没有一幅在媒体上发表过,但见过他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老秦本人很瘦小,但他可以用两个苹果和一瓶水在塞罕坝上支撑一天、拍摄一天。
老秦是“挨过饿、下过乡、贴过大字报、招工进林场”的那批人。他说自己没有学过多少东西,50多年来一直在混日子。周围的人告诉我,“秦德是一个能人,你可不要小瞧他”。
秦德之能在于文化不多,却在方方面面上体现着灵气。塞罕坝上第三乡林场到塞罕坝林场山门的十里路堪称是“十里画廊”,风光好,路边的旅游设施好,两侧人造的木亭楼阁更是绝美风光的点缀。这些建筑杰作全都是秦德的设计手笔。一个成长在特殊年代、没有接受过一天专业训练的高中毕业生,竟有这等景观设计的天赋,不由得让美术家和建筑设计师们交口称赞。
老秦有一些交情过硬的朋友,这些朋友与他的交情体现在方方面面。他自费买了好多摄影器材,却每每成为朋友们的公用品,到坝上创作的影友们谁没带器材,只要和老秦说一声,老秦会大大方方地让影友借走。同样,朋友们也用一片真心回馈老秦,他想用谁的好机器,谁也会十分爽快地借给他用。这些朋友大多见过老秦的作品,他们说只有老秦的作品能真实地反映出塞罕坝??风光与情调。与众多过客相比,老秦自嘲他是塞罕坝的“留鸟”。
每每问起老秦为什么不将作品发表,为什么不参加一些摄影比赛,老秦笑笑说,“我拍点照片一为记忆这块自己栽的林子一天天的长大,想留点念想;再来在塞罕坝住久了,哪里的景色好,多拍一拍,自己也就知道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让朋友们来,来了去哪里拍,他们拍好了,比我自己拍多少张都强。”这就是秦德之实,秦德之朴,也可以说是秦德之能吧。
塞罕坝“五小龙”,在技术上互相比拼,却从不隐瞒自己的体会,彼此倾心相授
在塞罕坝小一辈的摄影人中颇有建树的当属被人称为“五小龙”的王龙、刘亚春、赵云国、胡维林、赵亚民这5位弟兄了。年龄最小的王龙是林场子弟,学美术出身,搞摄影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他的手笔让外行人看到的是对色彩的诠释,内行人看到的是理论上的功底,许多杂志都向王龙约稿,王龙是塞罕坝上地道的名人。
王龙是坝上摄影人中继秦德之后的又一面旗帜。王龙之才在于他深厚的美术和书法功底,他的摄影更是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两张照片被选进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他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在坝上的寒冬时节,他常常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器材去很远的地方拍摄,有一次差点被冻死,他的妻子谭雪梅一边用雪搓他被冻僵的身体一边落泪。
赵云国任党委办公室主任、胡维林任森林公安局局长,他们的工作任务中有一项就是摄影,这方面的便利使他们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赵亚民是资源科科长,70多万公顷的林场鲜有他没到过的地方。整天在野外作业,他比其他4个人有更多的拍摄机会。前些年,坝上要出一本《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大量照片的拍摄任务就交给了他,他常常一个人跑遍坝上的角角落落,蚊子叮咬、蛇和毒虫的侵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几万张塞罕坝的植物图片,编辑出版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成为记载坝上植物宝库的珍贵史料。
“五小龙”创作团体中机会最多的当属刘亚春,他是总场的宣传办主任。工作要求和个人爱好让亚春的摄影故事特别多,说起他的摄影创作经历,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刘亚春之能,在于他没有摄影器材却玩得很精。他仅有的数码摄影设备是尼康D80,最好的镜头是尼克尔80~400毫米的变焦头。他有一顶破旧的帐篷,还是捡人家的旧货,至于望远镜、对讲机、迷彩装等他什么也没有。作为不拼器材的摄影人,亚春拼的是勤奋和执着,他的摄影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坝上的黑琴鸡,俗称“松鸡子”,是亚春最主要的创作素材之一。他经常观察黑琴鸡的生活习惯——每到鸟类求偶交配的季节,雄鸟间经常会因与雌鸟的交配权而发生战争,而黑琴鸡的战争地点和时间很少会变更。亚春抓住这一规律拍摄了一只展翅跳跃的“松鸡子”。它的羽、喙、爪和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