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赤壁赋》课堂实录.docVIP

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赤壁赋》课堂实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赤壁赋》课堂实录

     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赤壁赋》课堂实录   授课班级: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高一(9)班   授课时间:2007年12月20日下午晚自习   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生笑)   同学们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   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   生:预习了。   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   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谁知道苏轼因为何事被贬到黄州来的?   生3:“乌台诗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3:苏轼的政敌故意整他,就从他的诗集里找了几句“反动”言论,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就被抓起来了。宋神宗爱惜苏轼有才,也就没有治他的罪,就把他贬到黄州来了。   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   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结尾写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这个晚自习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先听老师背诵这篇课文。(教师背诵课文)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背”是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课文准确地记住,“诵”则是把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争取把这篇课文给背诵下来,有信心吗?(生面露难色)吴老师可是对你们充满信心的哦,给你们点儿压力,课上背不下来的同学,晚自习后留下来背诵。(学生骚乱)同学们,静下来,凡是能背下来的同学,每人发一枚吴老师自制的精致的书签。有信心吗?   生:有。(声音里有些无奈和畏难)   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给大家读第一段?   生4:(读第一段)   师:刚才有三个字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5:“属”同“嘱”,读“zhǔ”;“少焉”的“少”读“shǎo”;“冯”同“凭”读“píng”。   师:大家齐读,努力记住每一句话。   生:(齐读第一段)   师:书都合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生合书)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6:写两人在赤壁游玩。   师:可以再具体一些吗?这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生6: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和感受。   师:谁记得时间?   生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师:“既望”是什么时间?   生7:过了十五,可能是十六吧?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师:解释得很好!“望”是农历十五,“既”是已经。   人物是谁?   生8:苏子与客。   师:他们在做什么?   生8:泛舟游于赤壁之上。(生笑)   师:之上?他们乘的是神州6号?(生笑)   生:(挠头笑)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了什么?   生9:清风吹来,水浪不兴。   师:不准确,谁来纠正?   生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清风能看到吗?   生10:风虽然看不到,但“水波不兴”说明风很小。   师:为什么不是没有风呢?没有风,水波也不兴呀?   生10:(语塞)   师:风是怎么感受到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事物,还可以?   生10:风吹到人的身上,自然能感受到。   师:这叫?   生10:触觉。   师:此等良辰美景,岂能无赏心乐事?苏子与客在做什么?   生11:举酒属客……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师:有两个动词,谁记得?   生1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师:高兴了,就要大声地读,大声地唱。这里的“诵”“歌”的诗文是《诗经》里的《月出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