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临清城市兴盛与衰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临清城市兴盛与衰落

明清时期临清城市兴盛与衰落   [摘 要]位于鲁西北平原的临清在明朝以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直到明朝建立,特别是在明成祖重新疏浚京杭大运河、迁都北京后,临清依靠其处于运河与卫河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400余年间,临清漕运兴盛,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繁荣。但由于清朝中后期吏治腐败,河工年久失修,漕运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被政府取消。漕运的衰落,加之战争的摧残以及自身经济模式的缺陷,临清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全面衰落。   [关键词]临清;运河;兴盛;衰落;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者对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及其沿岸城市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研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人口、社会生活、文化等诸多领域。这方面的著作也是俯拾皆是,如许檀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王云的《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杨正泰《明清长江以北运河城镇的特点与变迁》、鲍彦邦的《明代漕运研究》等等。当然,对运河沿岸典型城市临清的研究,上述著作均有提及。另外,一些学术论文对临清也有专门研究,如许檀的《明清时期临清的商业》、杨轶男的《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镇的服务业―以临清为中心的考察》、邢淑芳的《古代运河与临清经济》、张春红《近代临清边缘化的原因初探》等等。由上可见,现当代学者对临清的研究可谓全面而广泛。本文的写作意在比较全面的介绍临清城市在明清时期兴盛与衰落的景象,同时对其衰落原因进行探讨。   一、临清城市的兴盛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西汉初始建清渊县,先隶巨鹿郡,后隶魏郡。三国魏晋属冀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渊置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清渊县西部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元朝,临清属濮州,为下县。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为将江南地区的粮米财货北运以供消费,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采纳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使边源的建议,下诏开凿会通河。开通的会通河“起于须城安山之东南,止于临清之御河,其长二百五十余里,中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洪”[1]。所谓“御河”,亦称“卫河”,即隋炀帝时所开凿的经过临清的永济渠。因此临清也就地处运河和卫河的交汇处,拥有了被视为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的交通条件,成为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然而元朝开通的会通河,因为岸狭水浅,不负重载,加之管理不善,导致运河航运能力差,航运秩序混乱。元朝一代,会通河只在开通之初起过一定作用,后因淤积、水浅等原因,至元朝末期河道已渐趋淤塞。另外,当时的临清县治位于曹仁镇(在会通河南五里处),离汶水、卫河交汇处的中州距离较远,交通运输位置远无明清时期重要,因而经济发展依然缓慢。   明朝建立之初,北方尚未平定,还需经常用兵。为方便漕粮转运,解决军饷问题,洪武年间曾于临清设仓转运粮草。但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口于原武(治所在今河南原阳),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了元代会通河的南端起点“安山”。于是在元末已渐淤积的会通河,至此已有三分之一不能通航,严重阻碍了漕粮的转运。明成祖朱棣夺得帝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在会通河淤塞的情形下,为营建北京和输饷辽东,对江淮地区的粮米财货不得不采用海陆兼运之法。然而海运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危险,造成海运损失。另外,陆运则非常缓慢且劳民伤财。在这种情况下,明成祖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派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负责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05年)南北大运河全线畅通,江淮漕运可直达北京,从此海运和陆运废除。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临清城市也开始借助运河的贯通飞速发展起来,地位亦日趋重要,遂为南北要冲。临清城市蓬勃发展,以致成为明清时期运河沿岸一大经济中心,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模的扩大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临清县治向北迁移八里,即由旧治曹仁镇迁到今临清考棚纸马巷。景泰年间在会通河北、卫河东建造砖城,县治也随之迁入其中。嘉靖年间,在山东巡抚曾铣支持下,在城外掘土筑城,“延袤二十里,跨汶卫二水,名曰‘新城’,俗谓之‘玉带城’”[2]。新旧两城相连,绵亘三十里,确立了临清城市的规模。   (二)漕运的开通和仓储的设立   在临清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洪武三年(1370年),“建临濠、临清二仓以供转运”[3]。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以给训练骑兵”[4]。临清遂成为明朝重要的仓储之地。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临清漕运仓储地位更为重要,俨然成为运河沿岸的粮食转运枢纽。据《明史》记载,永乐年间曾设漕军12万,漕粮11000多只,足见漕运规模之壮观。   永乐初,每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