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明官员建言去官与起复封赠
晚明官员建言去官与起复封赠 提 要:晚明士人群体好谏诤,因建言而导致去官者众。针对这种情形,在朝群臣一再要求皇帝起复去官之人,或者封赠逝者,此类呼吁往往在朝廷出现政治变局与皇位更迭时,获得落实。从长时段的视野看,士大夫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士论砥砺,皆暗含着鼓励臣下直谏的思想。起复、封赠之议也反映出晚明中、下级官员与高级官员间的政治隔阂愈深,君臣关系隔膜愈甚的情形。但是,试图挽救晚明朝廷危局的主体终究是那些敢于建言,不惜去官,以及待诏起复的士大夫,他们无疑是晚明那个时代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实践者。 关键词:晚明;建言;起复;封赠 明中期以降,以臣下建言,皇帝不听为核心的君臣冲突多发,许多官员因此被罚俸、谪迁,甚有被廷杖致死者。亦有一些官员因与皇帝发生争端,遂主动乞休以明志,皇帝不留,终至致仕去官。官员因建言而去官者,往往被舆论定位为直臣,在朝群臣一再要求皇帝起复这部分官员,或者封赠逝者。本文关注晚明官员建言去官与起复封赠之事的发生轨迹,在此基础上,探讨有关官员起复、封赠言论的政治寓意,深化对晚明士大夫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文化的认识。1 一、建言去官 明初,太祖、成祖铁腕治国,在君臣关系领域内,皇帝专制色彩浓厚。至明中期以后,皇权统治依然强固,然辅政班子渐由功臣群体向士人群体转移,士气经百余年涵养,又经土木之变等政治危局砥砺,士风趋向张扬,君臣关系格局与明初已有迥然不同之势。2遇有君臣意见不合,往往大批官员起而谏诤,并因之去官,构成凸显于晚明的政治景象。 发起于正、嘉之际的大礼议事件,深度影响了此后通嘉靖一朝的政局走势。大礼议焦灼时,阁臣杨廷和、蒋冕、毛纪主张世宗当继承孝宗、武宗之统系,反对世宗推崇本生父母的一系列做法,世宗不用其言,三人先后乞休去官。此后,阁臣石?继续上疏反对世宗建世庙,以及奉生母拜谒太庙等事,世宗益不悦,石?致仕离京时,世宗免其驰驿、夫廪等一切阁臣所应获得的常规恩典。除去阁臣群体外,在朝许多官员因在大礼议过程中反对世宗所为,而受到贬黜。胡吉勋在《“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一书中考察了参与嘉靖三年(1524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指出世宗此后屡兴大狱,逐步清洗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3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张文明去世,张居正欲夺情留京视事。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四人先后上疏,反对神宗允准张居正留京,神宗不听,四人受杖去官。邹元标时任刑部办事进士,在四人受廷杖当日,继续上疏批评张居正夺情之事,神宗为安抚张居正,命将邹元标廷杖八十,邹元标因受杖而跛足终生,并被谪居贵州都匀卫。 万历朝中期以后,神宗在国本、矿税等问题上与群臣意见不合,建言之臣屡被贬黜。以国本之争言之,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礼部员外郎董嗣成对神宗贬黜官员之道有过评论,云:“今降调不止,至于削籍,削籍不止,至于廷杖,一人而罚屡加重,一官而尽逐无存”。1万历二十年春,给事中李献可偕六科诸臣请求神宗允准皇长子出阁读书,神宗得疏大怒,谕令内阁拟旨,欲降调李献可,其余诸臣罚俸。王家屏封还御批,疏言: 皇上诚念谕教当早,则宜俯纳其言,即未合圣心,亦宜宽贷其过,乃怒其烦激,遽加降罚,传之中外,实骇听闻。使献可等止以奏请谕教,遂此重惩,若使奏请册立,当加何罪?臣等窃恐严旨一出,群情惊异,益起疑端,众口沸腾,转滋争论,哓哓烦聒,当无宁时,不将益溷宸听,而增圣怒耶。臣等敢封还批札,冒恳天恩,伏乞垂悯狂愚,特从矜宥,姑准留中。2 神宗得疏,数日不下,王家屏遂言乞休,神宗大为不悦,降旨切责,谕云:“径驳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礼体,及朕怒起,卿又不忍受,假疾具疏,文言求去。朕想卿真欲以此挟君废政,沽名逸卧,岂人臣之义哉”!3王家屏得谕后,又连上四疏乞休,神宗不再挽留,王家屏致仕归里。 国本之事一直延续到万历朝末年,仍有余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一名男子(张差)持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宫中,殴伤太监,史称梃击案。此事发生后,审讯张差所得口供皆指向皇三子朱常洵生母万贵妃,当时,又逢神宗生母李太后逝世,宫廷诸事头绪万端。为了结梃击案,神宗在慈宁宫太后灵位前,召首辅方从哲等官员入见,《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情况,云: 从哲等未及置对,御史刘光复跪于后班,突出“皇上慈爱”等数语。上惊异,诘问为谁?中使以御史某对,光复犹大言不止,上斥之至再,光复不闻,复申前说。上怒,遂令拿下,犹戒左右勿殴,第押至朝房候旨。4 群臣皆为刘光复求情,神宗不听,谕:“御史刘光复在慈宁宫圣母几筵前高声狂吠,震惊神位,命锦衣卫拿送刑部,从重拟罪具奏”。5此后,在没有明确刘光复罪名的情况下,刘光复被长系于狱,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月,方被开释。 综上所述,明中期以降,官员因建言而去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