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长弓射蛟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力挽长弓射蛟龙   1967年9月8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了最后一架入侵的U-2高空战略侦察机。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抗击U-2作战期间,敌我双方电子对抗不断升级,这是世界进入地空导弹时代后爆发的第一波电子战。   没有干扰不了的雷达,也没有反不掉的干扰。电子空间的争夺已经贯穿现代战争的始终,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其形式日新月异,但内在的辩证逻辑却永远不变。   谨以此文,纪念忠勇智慧的共和国地空导弹先驱,并祈愿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序幕:电子暗战   “嘀嘀”,“滴滴”……第6系统磁带记录信号播放中,大概持续了一分钟。突然,声音变得十分急促刺耳,两分钟后,消失了。   田在津心里一紧。坏了!   这是1962年10月初的一天。那时田在津只有27岁,是空军技术部的一名参谋,但已是一名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雷达兵。第6系统,是人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从1962年9月9日击落的首架U-2高空战略侦察机的残骸里发现的,送经国防部第10研究院第19研究所修复。在现场分析会上,19所的专家们根据该系统磁记录信号,已经可以做出判断:我513、406、P-20、P-30等众多防空雷达的信号,已被这架U-2飞机侦测收集。而田在津听到的这段信号音,来自我543地空导弹部队的制导雷达。   543,我国进口苏制萨姆-2(苏军代号S-75)地空导弹系统的代号,也是地空导弹部队代号,相关消息均属绝密!早在1958年10月6日人民空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第一营的成立典礼上,人民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告诫过大家要注意保密,跟老婆孩子都不能说。   “我们导弹制导雷达的载频,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扫描频率,敌人都知道了。”田在津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道。空军高炮指挥部地空导弹试验研究处文绶处长同在现场,他也同意田在津的判断。如果这架飞机飞回台湾,结合航线、时间、拍到的照片,敌人就可以获得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部署情报。万幸的是它被击落了。现场专家们认定,敌人下一步极有可能对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施放干扰,我军必须立即研究反干扰措施。   中国大陆上空一场长达10余年的电子对抗,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近快战法   话说从头。萨姆-2导弹作战半径29千米左右,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攻击飞行高度3 000至27 000米内的目标。中国先后在1958年到1959年之间组建了隶属于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的5个地空导弹营。1959年10月7日,岳振华营长指挥第2营在北京通县将一架国民党空军RB-57D击落,成为世界地空导弹打飞机的首例。   进入上世纪60年代,美蒋合作推出“快刀计划”,到1962年上半年,利用U-2针对中国大陆的战略侦察日益频繁。国际上,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已经不能从苏联获得新的地空导弹。国土广袤,导弹不够,人民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副司令员成钧结合基层指战员建议,做出了“导弹打游击”的决策,把3个营的兵力从北京拉出去,以“中央石油勘探队”名义做掩护,针对U-2航线特征,压它的航迹,压它的航路检查点,分析它的目的地,从而机动设伏。1962年9月9日,岳振华指挥第2营在南昌附近击落了第一架U-2飞机,国民党空军陈怀少校阵亡,轰动了全世界。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U-2机载的第6系统被我军缴获。   而田在津他们的担心很快就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   U-2的侦察重点之一,是我西北核设施及中远程导弹基地。1963年3月28日,一架国民党空军U-2C飞机进入酒泉上空,先后两次以横8字躲过我军地空导弹的制导雷达,成功脱逃。文绶处长协同有关人员赶到现场。经调查,他们发现作战指挥过程没有什么问题。料敌从严!敌机可能已经加装了电子干扰设备,我军必须寻找新对策。   高炮技术部的年轻参谋们在拟定抗击U-2的方案,而作战部队也在积极想办法。大家普遍认为,一定要突破苏军条令120千米导弹制导雷达开机的规定,把敌机放进导弹杀伤区后再开机,让敌人来不及机动更来不及逃跑。但是,这种做法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把敌机拉到多近制导雷达开机才合适?开早了,敌机还是有机会跑。开晚了,敌机已经飞过导弹杀伤区,想打也打不着了。另外一个,是制导雷达开机之前所有战斗准备都必须完成。统一的认识是,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可以定在40~50千米之间。   1963年5月14日,技术部牵头拟定的抗击U-2新对策初稿上报空军司令部,但是空司并没有批示。在那个年代,电子战的概念刚刚出现。除了一线部队和技术人员,大部分人对电子战没有太多认识,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一发导弹打出去,一架战斗机的钱就没了。而且导弹不能自给,只能越打越少。既然没有实证,高层领导就没法下决心,作战部队指挥员也就更没法拍板做主,只能给出保守方案。这种犹疑不决,很快在实战中收获了教训。   1963年6月3日,兰州附近,另一架U-2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