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细节描写。 3、了解新闻特点,学习优秀的记者崇高的社会使命感。 4、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教学过程: 导入 蝴蝶 ——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巴维尔,他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狱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的、年轻的、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在这首诗中,蝴蝶、蒲公英、栗树枝条,这些东西代表的是巴维尔内心对生命、对自由的向往。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西姆莱下令在奥斯维辛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实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验收 1、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什么时候,什么反应,抓住关键词句)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 、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到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恐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到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墙时——深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觉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3、读到这些内容,大家有什么感受?用词语概括一下:恐怖,发抖,窒息,压抑,沉重……作者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也没有只是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他参观者身上,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同学们感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更具广泛性,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其次,描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要比直接描写遗迹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在写作过程中,视角的选择很重要,独特的视角会产生绝佳的效果!) 思考探究 文章细节分析 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不只是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尤其是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更震撼人心。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我们,有时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但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却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传达给读者,读者由此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出现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下面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自由阅读,找出你认为的有意蕴的细节描写,分析鉴赏一下。 ( 学生发表意见,畅所欲言,老师只做倾听者,不加干扰。) 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非常好,我觉得文章中有三处细节描写最值得鉴赏品味。 1、第一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种景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让我们感受到美好、幸福,可是作者说在这里让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可怕,他还用了“居然”这个词,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作者在第二段做了解释:“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